上课前,学生排队交手机。 校方供图
本报记者 朱士娟
手机不离手,就连上课也忙着聊QQ、发微信、刷微博,老师台上讲,学生低头玩,这在当今大学课堂上已经成了普遍现象。近日,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出“奇招”,在2014级试点无手机课堂,学生课前自愿交手机,试点期间谁交的次数多会拿到学分奖励。试点半月来效果明显:试点前后的两次模拟考试,仅高数一科的挂科率就降了一半。有学生感叹:“当学霸的感觉真好!”
老师出招 课前交手机 还“悬赏”学分奖励
“高捷呢?”最近一段时间,“课前喊高捷”已经成了山师化学院2014级一班学生的习惯,找到高捷,第一件事便是将手机交给她保管。高捷是这个班的学习委员,课前收手机并作记录是她最近新添的任务。11月25日,为应对期中考试,山师化学院2014级9个班开展“无机课堂,有机生活”活动,鼓励学生课上放下手机,提高课堂效率。那时起,9个班442个学生每人领到一个信封,上面写着各自的名字,上课前自愿将手机放在信封里交给学习委员和女生委员保管。试点期间,自愿交手机次数多的学生将获学分奖励。
活动的策划人是该院2014级辅导员王聪。“现在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太大了,课堂效率很低,所以就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王聪说,促使她下决心的是一份全年级学生模拟考试的成绩单,某一科目一个班竟有近一半学生挂科。“我就想在期中考试之前,让学生收收心,好好复习。”王聪说,在正式实施之前,她曾经与各班班委商量了多次,也在班内进行了动员,得到了积极响应。
活动前3天,为了能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课上不玩手机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各班采取强制收手机的措施。“刚推行强制收手机时,有些学生会有抵触情绪,但3天后,所有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打了很大折扣。”在强制收手机的那几天,王聪也跟着学生上课,每次也都将自己的手机上交,她发现没有了手机,学生听课的认真劲足了。
效果显著 试行仅半月 “低头族”逆袭成学霸
“前几天上课不带手机会有些不太习惯,后来同学课前都自愿交手机。”山师化学院2014级一班班长戚家彬告诉记者,他也有轻度手机依赖症,作为班委,他时刻将手机放在身上,担心一不留神漏了学院里下发的通知,平时上自习的时候也会拿出来玩一玩,不知不觉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很耽误学习。而该院2014级六班的田源初中就有了自己的手机,算下来也有四五年的“机龄”,在经过了难熬的手机分离焦虑期后,每次课前都主动交手机,“老师在之前都嘱咐过我们跟父母打好招呼,害怕他们上课打来电话没人接担心,现在父母都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打来电话,老师也不会在上课的时候在QQ群里下通知。”
记者从该院学习委员手里拿到了半个月来学生交手机情况的统计表,发现自愿交手机的人数越来越多,每个班每节课都交手机的人数有20位左右。虽然试点了仅半个月,但效果已经初显。“最近我们又组织了一次模拟考试,学生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仅高数挂科人数就由两位数减成个位数。”王聪说,试点之前的模拟考试中,每个班的高数挂科人数都有十几个,但试点后的模拟考试中,每个班高数挂科人数平均仅有3个,有些班还出现了满分学生。王聪介绍,期中考试结束后,上课交手机试点也会结束,学院会根据统计情况及学生调查决定是否将活动常态化。
【延伸阅读】
课堂“低头族”超六成在聊天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却在玩手机。”网上流传的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对身边“低头族”的无奈。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做了一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使用即时通讯工具聊天”是被调查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最主要做的事情。
调查结果显示,“使用即时通讯工具聊天”是被调查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最主要做的事情,“211”高校学生中占62%,非“211”本科高校学生中占65%;其后为“获取新闻资讯”;然后是“收发短信”。目前驻济高校中已有多所高校试点无手机课堂,例如,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交通学院、齐鲁工业大学等。(记者朱士娟)
iPad时代催生“宅娃”
一个班近半学生视力不到5.0
双眼紧盯电子屏幕,玩游戏、看小说、写微博……由于i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低龄儿童成为“宅娃”,每天户外活动不超1小时。记者调查市中、历下、天桥三所小学发现,两个班级90名学生中,有十余名已经戴上了眼镜,而据一小学的一名二年级老师表示,班上的学生在体检时,近半学生视力达不到5.0的标准。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体检,班里一半的同学视力达不到正常5.0标准,除了一个戴眼镜的,另外也有十几名同学往近视方向发展了。”班主任林老师表示,随着电子产品应用的普及,孩子的近视越来越趋向低龄化。
“控制手机、iPad、电脑的使用是降低孩子近视低龄化的最重要方式。”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一名医生提出建议,学生应少用手机、iPad等玩画面跳跃的游戏;坐车、行走时不用或尽量少用电子产品。 (记者徐从芬)
jnsb.e23.cn/shtml/jnsb/20141212/13780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