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法诺奖得主对话“文学与人生” 莫言:没有人生,哪有文学?(图)

发布时间:2014-12-16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11.jpg

图为勒克莱齐奥与观众分享自己对文学与人生的理解。

  人民网济南12月16日电(郑婷)16日上午,山东大学文学大讲堂内座无虚席,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和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畅聊“文学与人生”。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在作品中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充满神话般的荒诞特质。在探讨文学与人生的体验时,莫言说,“关于人生,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命的过程、人的生活的过程。而诸多人人生的过程、诸多人的生活,构成了社会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没有人生,没有每个人具体的生活,哪有社会生活。如果没有这些的话,文学就不会存在。因为文学是有了人才有的,所以文学与人学息息相关。”

  “文学肯定会影响人,甚至会发生巨大的影响。”莫言坦言,作为一个写作者,确实感觉到手下的笔是重若千斤。他说,“写作时,要把自己对人生最宝贵的体验写进去,对个性化的体验也写进去。而且在写的过程中,对人性当中的善的方面、恶的方面,尽可能的给予全面的呈现。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作品里面的人物才会充满典型性的特点。只有这样真实的人物,才能够让人们受到感染,才能够让人牢牢记住,才能够对人的生活有所启发。”

  和莫言童年有过同样挨饿经历,勒·克莱齐奥出生在战争纷飞的黑暗年代。他用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阐释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我认为文学与人生的关系非常的紧密。我出生的时候,我所处的国家是没文化的,那个时代非常黑暗,生活也是非常的困难。但是后来当我接触到文学的时候,我还是燃起了希望。所以我也可以理解,对于刚才莫言先生所说的,文学确实可以给人带来希望。”

  在这场中法诺奖获得者的高端对话中,作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莫言曾获得法兰西艺术骑士勋章,他的一本叫《酒国》的作品还曾经获得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在谈及对法国文化和法国文学的理解时,莫言表示,“我觉得法国作家除了传达给我们法国的人文、历史、自然等一些可以触摸的、可以感觉的东西之外,更重要的是传达给我们一种法国的精神,法国人那种自由的、浪漫的一种精神。法国人热爱自由、追求自由,这样一种千百年来的一种努力,得到了一种非常充分的形象化的表现。”

  “法国的小孩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比如说他们去看月亮,他们会看看月亮兔的形式,这里实际上已经受到了中国神话的影响。”勒·克莱齐奥说,“我觉得中国的文学具有一种特别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跟他的诗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中国文学神话的一种特殊的魅力。”勒·克莱齐奥笑着说。

  在中法两国文化的差异方面,勒·克莱齐奥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小说,在中国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文学这么一种形式或者小说,他是不是大众的一种形式,是不是应该让更多底层的人(普通老百姓)来阅读,文学针对的对象,对中国的文学观来说很重要。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西方的小说比如说法国的小说、德国的小说、西班牙的小说、意大利的小说,这些小说在写作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倾向,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倾向,是为特殊的人写的。”

  有人说勒·克莱齐奥先生是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人物,说莫言先生是中国新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寓言和魔幻放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

  在莫言与勒·克莱齐奥相互评价中,莫言对勒克莱齐奥的饥饿童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说,“有过饥饿的体验,让作家在写作当中涉及到人性本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人在非常饥饿的状态下,如何保持人的尊严、如何保持体验,这是我们小说里面应该充分予以展示和描写的。”勒·克莱齐奥则对莫言小说中的幽默印象颇深,认为将人生的苦难变为非常有趣、诙谐甚至是一种讽刺的,实际上也是一种面对人生,这种幽默或者这种讽刺就是给予阶段性的人生撒下了一把盐,让人生有了一点味道。

222.jpg

图为莫言畅谈对文学与人生的体验。

333.jpg

图为莫言与勒克莱齐奥大讲堂对话“文学与人生”。

444.jpg

图为山东大学校长张荣为莫言和勒克莱齐奥颁发主讲纪念牌。

http://sd.people.com.cn/n/2014/1216/c166192-23244775.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