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两位诺奖得主分享文学与人生体悟

发布时间:2014-12-19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jpg\'

  12月16日,在寒风瑟瑟的济南,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与中国作家莫言做客山东大学文学大讲堂,就“文学与人生”展开了对话。从自嘲“驱霾专业户”到“告诫”勒·克莱齐奥去高密前做好失望准备,莫言用“莫式幽默”展现了自己的“大智慧”。

  16日的对话分3个单元,在第一个单元中,主持人邀请两位作家畅谈对文学与人生的体验。一开始,莫言就用一段黑色幽默让现场几百位山大学子开怀大笑:“有人说,我一来,济南的雾霾天就变得特别晴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比得100个诺贝尔奖还高兴,各地对我的欢迎力度也会比现在大一万倍,以后哪里有雾霾我就去哪里。”

  对话中,莫言并未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谈论自己或勒·克莱齐奥的作品,而是举出了生动的例子,用一个个事例说明自己的文学创作体验。比如,“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文学读者。”莫言解释道,以前农村虽然有很多不识字的人,但他们依然有机会接触文学,用耳朵听,坐在炕头听长辈讲故事,这种民间口头文学也是一种文学。“口头文学构成了书面文学宝贵的素材,同时书面文学也会转变为口头文学,以演讲形式传播。”

  再比如,莫言没有选择用高深的理论来解读文学与现实间的差距。根据事先约定,勒·克莱齐奥将在12月17日与莫言一同赶赴山东高密,去感受高密东北乡村的独特风貌。看到勒·克莱齐奥兴致正浓,莫言好意提醒道:“勒·克莱齐奥先生,作家小说里面描写的一切和真实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蛙》里的胶河仍然波浪滔天,船只往来,还架上了钢斜拉钢桥,现实中高密确实有胶河,但已经干旱断流了。”莫言说。

  勒·克莱齐奥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3岁发表小说《诉讼笔录》,并曾获得勒诺多文学奖。当日,这位74岁的法国老头穿着牛仔裤,面带微笑坐在听众面前,分享自己对于“文学与人生”的体悟。“为了交流方便,我用法语说,然后由我的朋友许钧(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教授,曾翻译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翻译。”勒·克莱齐奥的开场白简洁不失礼节。他特别尊重中国作家老舍,听闻老舍也曾是山东大学教授,勒·克莱齐奥坦言“又添了份幸福”。他说:“作为我来说,80%靠的是努力工作,5%靠的是天分,还有15%主要靠各种机会。”

  9点钟开始的这场大师级对话,在山东大学校园已期待已久。为控制现场人数,山东大学采取凭票入场的办法,但仍有许多无票学子设法“混”了进去。没有座位,他们席地而坐;有座位的,一手拍照,一手飞快地记录。2012年10月11日,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个激动的时刻: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莫言获奖。之后央视的主持人问莫言:“您现在最希望的一种状态是什么?”莫言笑说:“结束采访。”在不少场合,莫言言谈间都流露出其朴实的一面。在当天的提问环节中,有学生请教莫言对于文学创作主题先行问题的看法,莫言说:“作家写完一部作品,读者或研究者或老师常将主题提炼出来,然后让学生认识,有的老师甚至拿该主题考学生。但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有时候是因为一个情节、一个画面甚至一个梦境,结合生活经验,再加上想象形成的一部作品。这样的作品,作者也未必能将主题讲明白。”(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锐)

http://epaper.ccdy.cn/html/2014-12/19/content_142889.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