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法诺奖得主“济南论剑”碰撞实录:莫言“写自己”老勒感恩农民

发布时间:2014-12-18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jpg\'

\'2.jpg\'

莫言

\'3.jpg\'

勒·克莱齐奥

  16日,中法两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与勒·克莱齐奥相聚山东大学,畅谈“文学与人生”。两位文学巨匠各抒己见,本报记者特意整理出部分精彩对话,让泉城读者“现场”体验“高手对阵”的感觉。

  我就是在饥饿、恐惧、孤独寂寞中悄悄长大的。饥饿是小说家非常独特的资源。我到国外去演讲,把“饥饿”作为演讲的重要内容,后来才知道有类似饥饿体验的不仅仅有中国作家,而且有外国作家。这样一种饥饿的童年,对作家后来的写作影响非常深远。起码让我们认识到了粮食的珍贵,食物多么珍贵,也让我知道了农民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知道在小说当中可以涉及很多关于吃的、食物的情节,甚至可以设计一种美食对人的考验。有过饥饿的体验,让作家在写作当中涉及人性本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

  挨饿成为资源

  我出生于1940年,是德战的时候,所以是最需要吃的时候,那个时候物资都很缺乏,所以那个时候我差点饿死。我当时得了很重的病,就是因为饿的缘故。尽管那个年代非常黑暗,而且也是非常的困难。但是后来当我接触到文学的时候,我还是燃起了希望。作为作家,有机会接触文化、接触文学的时候,不会忘记,生长我们的土地有一些热烈的农民。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吃的。我总是希望在文学的作品当中,能够收集到这么一种力量,让我能够与这个大地,与这个大地上的农民有一种亲近感。

  人生影响文学

  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没有人生,没有每个人具体的生活,哪有社会生活。如果没有这些的话,文学就不会存在。因为文学是有了人才有的,所以文学与人学息息相关。小说跟现实是有差距的。如果因为读了某个作家的书,非要去他的故乡看一看,更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当然,我想像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作品,也许还是可以做的。你看像《巴黎圣母院》,去看,确实和小说一样。

  我们今天是在孔子的故乡,我更感觉到人、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如果只有自然,没有文化,那我们人生的意义就不是那么深刻的理解。但如果说只有文化、没有自然,那我们可能都无法存在了。

  解读作家角色

  比如说我在写上官金童的时候,肯定要翻到我内心深处最软弱的部分。每一位小说家,都会把自己作为一个最可靠的参照,会不断地剖析自己,会不断地把自己放置在跟小说人物同样的困境里面。

  作为一个作家,有时就像歌剧的演员,演的人物可以很恶,也可以很善良,可以演得很好,也可以演得很坏。但是他们内心实际上是要把人性各种各样的姿态,能够在他们的笔端反映出来。作为一个作家,我有时也把自己或者把作家比作为工匠。因为工匠可以做一个桌子,可以做一个小船,我们作家通过这个词语可以来构造人生。

  文化相互影响

  我觉得法国作家除了传达给我们法国的人文、历史、自然等一些可以触摸的、可以感觉的东西之外,更重要的是传达给我们一种法国的精神,法国人那种自由的、浪漫的一种精神。法国人热爱自由、追求自由,这样一种千百年来的一种努力,得到了一种非常充分的形象化的表现。我觉得夸张地说,我们喝着法国的乳汁长大的,非常夸张,但是我们是看着法国的作品长大的,这个不为过。

  我们法国人都知道灰姑娘的原型是在中国,是脱胎于中国的一个故事。法国的小孩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比如说他们去看月亮,他们会看看月亮兔的形式,这里实际上已经受到了中国神话的影响。实际上我们也知道莎士比亚,甚至他在写戏剧的时候,也受到了中国牛郎织女神话的影响。我觉得中国的文学具有一种特别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跟诗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中国文学神话的一种特殊的魅力。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41218/1380719.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