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莫言与勒·克莱齐奥两位诺奖得主山大对话:他们童年都挨过饿都与农民有亲近感

发布时间:2014-12-1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本报12月16日讯(记者 冯瑜)一位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的中国作家;一位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得过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颁发的最佳外国小说奖的法国作家。今天上午,中法两位文学大师莫言与勒·克莱齐奥齐聚山东大学,在山大讲台上畅谈各自对文学与人生的理解。两人童年都曾挨过饿,都与农民有亲近感。莫言还提到,他阅读勒·克莱齐奥的作品时几次产生了共鸣,是一场美妙的奇遇。

  ●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文学读者

  谈到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他认为,人生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命和生活的过程。中国人的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同时,他认为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到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或者说文学对每个人的影响。

  ●童年对作家的写作影响深远

  莫言去国外演讲时,经常把“饥饿”作为演讲的重要内容。后来,他才知道有类似饥饿体验的不仅仅有中国作家,还有外国作家。他认为,饥饿的童年对作家后来的写作影响非常深远,起码让作者认识到了粮食的珍贵和农民的重要性,也让他们知道在小说中可以涉及很多关于食物的情节,甚至可以设计一种美食对人的考验。有过真切体验后,作家在写作中涉及到人性本能的东西会有更深的理解。

  ●小说的写法就像各种酒瓶

  莫言援引一位作家的说法,“我们过去理解要写什么问题,现在我们也应该考虑怎样写的问题。比如过去我们只注意到酒瓶里的酒,一般不注意酒瓶,我们应该看到各种各样的酒对应的瓶子,瓶子本身也具有艺术性。即便同一类型的酒,如果装到不同的瓶子里面,这个酒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对酒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在文学作品中奇遇

  莫言提到,在看到勒·克莱齐奥作品中写到童年跟母亲一起寻找父亲的经历时,他几次与其中的情节产生共鸣。他认为,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经验,加上后期的再度创作,再跟自身生活经验进行对比、联想,在文学创作中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奇遇。

  ●与农民有种亲近感

  在谈到文学与人生之间的关系时,勒·克莱齐奥提到自己出生时正处于战乱时期,除了暴虐就是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当时的法国没有文化。当时,他差点饿死,并且因为饥饿得了很重的病。

  “莫言跟我,我们都是作家,但是真的不应该忘记,生养我们的土地上有一些热情的农民。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吃的。”勒·克莱齐奥提到,他总希望在文学作品中能够收集到一种力量,让他能够与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有一种亲近感。

  来到济南后,他更感觉到人、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如果只有自然,没有文化,那我们人生的意义就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如果只有文化、没有自然,那我们可能无法存在。”

  ●莫言作品和现实拉开距离带来了新思考

  提到对莫言的评价,他说:“我对莫言小说当中特别欣赏、特别喜欢的就是他的幽默。”因为他和莫言同样有过苦难的童年。面对人生中非常可怕的苦难时,如果没有幽默感,就无法和苦难拉开一定的距离,把人生态度变为非常有趣的、诙谐的甚至一种讽刺就是直面人生。

  他认为,如果文学只是抄袭现实,文学就会失去本有的力量。莫言对于现实保持距离和讽刺,一旦拉开距离,就会给生存遭遇带来新的思考。

  ●中国小说面向所有人

  提到中西方小说的不同,勒·克莱齐奥认为,中国的小说是针对所有人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在欧洲很少会有这么多人感受到文学,可以讲文学,今天大家可以看到,大家都在分享和参与。”勒·克莱齐奥:欣赏莫言小说的幽默莫言:不仅要关注酒,也要注意酒瓶

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141217/1380317.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