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济南12月17日电(郑婷)12月16日,山东大学文学大讲堂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这个时刻甚至被山东大学校长称为是“历史性的突破”、“永恒的纪念”。他们就是中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与勒·克莱齐奥,在这里,他们就“文学与人生”展开一场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互鉴。
除了同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以外,他们都曾遭遇过饥饿等苦难。生活是文学的重要创作源泉,在他们的作品中,苦难与困境成了笔下的共同主题。
“就我读的勒·克莱齐奥先生的小说以后,最能够引起强烈共鸣的就是饥饿的童年,”莫言表示,“后期有很多小说家写到了饥饿,饥饿是小说家非常独特的资源。我到国外经常去演讲,把‘饥饿’作为演讲的重要内容,后来才知道有类似的饥饿体验的不仅仅有中国作家,而且有外国作家。我也遇到过一个日本的作家,他说他也挨过饿,在二战以后日本东京陷入了饥饿状态。这样一种饥饿的童年,对作家后来的写作影响非常深远。起码让我们认识到了粮食的珍贵,食物多么珍贵。也让我知道了农民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知道在小说当中可以涉及很多关于吃的、食物的情节,甚至可以设计一种美食对人的考验。”
在探讨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时,勒·克莱齐奥与听众们分享了自己充满心酸的生活经历,“我当时出生的时候,我所处的国家是没有文化的,那个时候只有暴虐,因为那是战争的年代。那个时候除了暴虐之外,就是我们对生活以及必需品的要求,那个时候没有文化。我出生于1940年,是二战的时候,最需要吃的时候,那个时候都缺乏。所以那个时候我差点饿死,我当时得了很重的病,就是因为饿的缘故。”
正是因为对生活中的苦难和困境有切身体会,这种经历在一定程度反映在其作品中。勒·克莱齐奥表示,“莫言跟我,我们都是作家,但是真的不应该忘记,生于我们的土地有一些热烈的农民。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吃的。后来战争结束了以后,我有机会接触文化、接触文学的时候,我总是希望在文学的作品当中,能够收集到这么一种力量,让我能够与这个大地,与这个大地上的农民有一种亲近感。”
http://sd.people.com.cn/n/2014/1217/c166192-23256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