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孔令仁:山大的俄文情缘

发布时间:2014-12-29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jpg\'

孔令仁先生近照

  孔令仁先生是孔裔近支76代孙,亦即颇有名气的“孔八府”嫡系传人。1924年生,山东曲阜人,山东大学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她是山东省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民盟山东省委第三届副主任委员、第六届中央副主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孔令仁先后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1947年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1950年8月到山东大学成了俄文班的旁听生,1953年在俄文班毕业后,分到山大历史系任教;1954年又在北京大学进修了中国近代经济史。近日,笔者来到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教工宿舍,采访了90华诞的孔令仁教授以及她的家人、同学,听他们讲述了孔令仁在山东大学学习俄文的那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做了俄文班的旁听生

  解放之初,各方面都急需懂俄语的人才,为此,山东大学外文系于1950年8月成立了俄文专修科,学制三年,毕业授予大学本科文凭,并在青岛的报纸上作了招生通告。1951年2月,俄文专修科改为俄语专业。

  孔教授说:“我看到招生通告后,就到山东大学去报名,孰料招生人说,你已经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了,不收已经大学毕业的学生,经再三争取,才允许我在俄文班当个旁听生。”就这样,孔令仁、赵洪太、李子宾、刘淑凤等20多名学生成了俄文班首届学生。

  “父亲知道我在山大学俄文后,非常高兴,到书店给我买了十几本俄文书籍,其中有本《资本论》,鼓励我说,俄语是世界上很好的语言,你要认真好好学,你把这些书都看懂了,俄语学习就毕业了!”孔教授回忆了父亲支持她学俄语的往事,家里人对她都很支持。虽是个旁听生,但她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不仅仅学习俄文,而是随班学习了所有的课程,班上所有的活动都参加。

  “孔令仁待人诚恳、热情,学习刻苦用功,丝毫没有名门望族的那种架子和傲气。记得班上还有一位旁听生,他就没坚持下来,而孔令仁坚持下来了,并且成绩优秀。”她的同班同学、山东大学外文系退休教授赵洪太说,“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俄语。每人都有一个记笔记的小本,我们把老师讲的内容记下来,同学之间相互传阅,孔令仁记得内容最全,同学们都是挣着传抄,这对学俄语起了很大作用。”

  孔教授说:“我们学习俄语,还成立几个学习小组,一个小组3至5人,我和李子宾、刘淑凤分在一组,活动地点就在我家青岛路1号。课后我们三人经常在我家一起练习阅读和口语,学习小组对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与俄文班几位老师的交往

  当时,山东大学外文系系主任是梁希彦教授,担任第一届俄文班的教师有方未艾、金诗伯、曾宪溥、杜鲁珍娜、罗西尼娜、马卡洛娃等人。

  方未艾,1950年迁居青岛,任山东大学外文系副主任、俄语教研室主任。“方未艾老师为人正派,宽厚实在,俄语造诣很深,他讲授俄语语法课程。”孔教授说,“金诗伯老师是俄籍犹太人。他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很受学生喜欢。有时我也到他家请教问题,他像接待客人一样接待我……课外的时候见到我,就用俄文和我交流,我如果用俄文回答两句,他会非常高兴。他告诉我俄文要多说多练,不要怕丢人。”

  进入三年级,赵洪太是金诗伯俄语阅读课的课代表,“我向金老师建议,以联共党史为上课材料。我做单词表,刻版印刷后,发给同学们阅读。每周五将疑难问题给金老师,周六课上做解答”。赵教授说:“那时候,国家提倡学俄语,1951年寒假,学校为理工科老师开办俄语班。当时我还是学生,系里推荐我和金诗伯老师,给化学系老师上课。我们搞比赛、出单词本,有的老师一小时能记住100多个单词。”

  当时授课的苏籍女教师杜鲁珍娜,是青岛苏侨协会的会长,她讲授俄语讲读课。“她对学生亲切、热情,经常请我到她家做客。她鼓励我,学语言就要大胆说,不要怕出错,学习上有问题随时去找她。”孔教授回忆了与杜鲁珍娜的师生情。

  “杜鲁珍娜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她淳朴、善良、好客,待我们学生就像亲人一样,我们都喜欢上她的课。有次去她家做客,她儿子还送给我一本俄语辞典呢,在辞典扉页上工整地写着:‘赵洪太同志留念’。”赵洪太教授说。

  在俄文班最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每周三晚上和青岛苏侨协会的青年在一起联谊。“学校专门派了一辆卡车,来回接送我们。每次去活动苏侨协会都准备一些点心、咖啡招待我们,和苏侨协会的青年一起跳交谊舞、唱苏联歌曲、用俄语交流,大家无拘无束,玩得尽兴。”赵洪太想起在青岛苏侨协会活动时的情景,兴致勃勃。

  1952年冬,得知杜鲁珍娜要回国的消息,同学们都不舍,找来校摄影记者拍了一张合影,以示纪念,这张照片孔教授一直珍藏。这一年,罗西尼娜、马卡洛娃也先后回国了。

  “令仁是个干什么都很认真的人,她学习刻苦、认真,当时在山大注册组有孔令仁的全部成绩,竟然名列第四!”孔令仁的丈夫、94岁高龄的由其文教授,谈到孔令仁在俄文班的学习,很自豪地说。

  就这样,孔令仁在解放后又上了一次大学。

  1953年7月,孔令仁、赵洪太等第一届俄文班学生顺利毕业。毕业后,孔令仁、赵洪太被分别分到山大历史系、外文系任教,他们又成了同事。

  结识华岗校长

  1951年春,济南华东大学迁到青岛并于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华岗重视全校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他每周为师生讲授《辩证唯物论》等政治理论课,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和理论水平。

  “我每堂课都认真听讲,仔细记下笔记,正是因为我记笔记认真,结识了华岗校长。”孔教授回忆起与华岗校长结识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时华岗校长上大课,有两人作记录,可每次看记录,华校长都不满意。有人向华校长推荐说,孔令仁是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的毕业生,现在又学俄文,何不让她试一试呢?因为当时华岗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理论课,都是俄文原著翻译过来的,华岗同意了。

  一天晚饭后,孔令仁走在去青岛苏侨联合会参加联谊活动的路上,这时过来一辆轿车,在她前面停下了。“你是孔令仁吧?”“我是孔令仁,华校长好!”“你去参加联谊活动吗?”“是的。”“上车吧!”

   上车后,华岗说:“我知道你,你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听说你学习很好,笔记作得也好!”“谢谢校长夸奖!”华岗把让孔令仁上大课作记录的事告诉了她,孔令仁说:“我试试吧!”就这样,孔令仁成了华岗校长上大课的记录人之一。华岗对孔令仁作的记录很满意。

  由于孔令仁在校表现优异,山大决定聘她任教。当时历史系和外文系的领导都争着要她,安排到历史系还是外文系,领导意见不一。最后华岗说:“孔令仁是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历史是她的本行,俄语可作为她治学的工具。”这样,孔令仁就到了山大历史系,后成为著名学者、教授。

\'2.jpg\'

1952年冬,孔令仁(二排左二)和苏籍教师杜鲁珍娜(一排左二)及俄文班同学合影

http://www.lhrbszb.com/baoshow.php?id=18465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