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87岁儒学研究泰斗山大终身教授庞朴逝世

发布时间:2015-01-11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jpg\'

  时报1月10日讯 (记者朱士娟)10日,记者从山东大学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际著名哲学家、中国著名哲学史专家、著名历史学家、儒学研究泰斗、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庞朴先生于北京时间1月9日20时49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87岁。庞朴先生一生对中华传统文化都保有温情和敬意,曾推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研究热潮。

  20世纪60年代,庞朴先生和葛懋春先生以鲁春龙笔名发表系列文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引人注目。

  上世纪70年代,庞朴先生提出了“火历”说,再现了一种遗失已久的上古历法,获得天文史学界的高度评价。上世纪80年代,庞朴先生率先发出注重文化史研究的时代呼声,作为文化热的灵魂人物和领军人物推进了文化研究热潮。

  上世纪90年代,庞朴先生致力于中国辩证思想的研究,提出了“一分为三”说,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密码和精髓;同时期庞朴先生对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墓竹简的研究,解开了思孟五行说等千古谜团,博得了海内外学者普遍赞誉,成为当今学界所推重的权威学者。

  为表彰庞朴先生在孔子儒学研究及复兴传统文化中取得的巨大成就,2010年9月,在山东曲阜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授予了庞朴先生当前儒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孔子文化奖”,庞先生被“孔子文化奖”推选委员会评价为:能够用本民族的思想研究本民族文化的学者。

  1月9日晚,庞朴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学术界一片哀悼声,山东大学专门建立悼念庞朴先生的网站。“庞朴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儒学研究、思想史研究、传统文化研究的重大损失。庞朴先生留下的空白将在很长时间内无人填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感叹,庞朴先生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他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有温情和敬意,他关于文化空间属性的观点为文化研究开阔了更广阔天地。也有学者回忆曾经与庞朴先生相处的点滴。

  中国当代知名历史学家雷颐回忆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末,常向庞朴先生请教,有时是在办公室,有时是在家中或聚会上。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庞朴先生对社会现实异常关注,并曾积极参与。“先生是当时北京文史圈中最早用电脑的人之一。”雷颐在其微博上说,“文化经典千万不要变成包袱,不要用这个去抵制、防范现代化的思想,如民主与科学。是庞朴的一贯观点,今天格外值得珍重。”人物介绍

  庞朴,原名声禄,1928年10月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54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毕业后到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历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儒藏研究中心总编纂、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http://wenhua.youth.cn/xwjj/201501/t20150111_6400018.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