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专访山大教授马瑞芳 解读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发布时间:2015-03-18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01.jpg 

  300年前的3月12日,也就是1715年正月二十二酉时,一代传奇人物,《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在淄川老家清冷的书斋临窗危坐而卒,自称苦行僧转世的他,果真像高僧坐化一般,离开了人世,享年76岁。少时科举得意,三试第一,成年后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熬成个贡生还是副职,当了一辈子私塾先生,也没能教出大官,蒲松龄一生生活困苦,事业不顺,被他归为爱好的小说创作成就了他后世的功名。记者专访了山东大学教授、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研究专家马瑞芳,她的分析和解读,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蒲松龄。

  对话马瑞芳

  记者:马教授,您来过崂山吗?

  马瑞芳:来过,当时是为了调查蒲松龄和友人的崂山之行的。

  记者:《聊斋志异》有几篇小说和崂山有关?是不是在崂山写成的?

  马瑞芳:崂山之游,对蒲松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崂山道士》(旧称《劳山道士》)《香玉》《成仙》《安期岛》多多少少都和崂山有关。在创作它们之前,有关传说已经存在,蒲松龄可能在旅途中听到这这些传说,所以产生了灵感。不过不是在崂山写的,他和8个友人爬崂山的时间只有10天,匆匆忙忙,不可能在这里写小说。

  记者:我在青岛市图书馆查阅关于《聊斋志异》书籍的时候发现,研究《红楼梦》的作品数以百计,而研究《聊斋志异》的则非常少,同样是优秀的作品,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您觉得《聊斋志异》的阅读障碍是什么?

  马瑞芳:其实现在人们《红楼梦》可能也读不下去了。相比较而言,“聊斋”的最大障碍是文言文。但如果不读文言文,只读白话翻译又没意思,当然如果想看故事就可以看白话故事,但是要真想理解《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它的语言成就,非得看原文不行。因为它的原文《世界百科全书》都介绍,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

  另外,《聊斋志异》的影视作品其实比《红楼梦》多,普及度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不仅是影视作品,它的戏剧作品、各个剧种都是演“聊斋”戏的多,四大名旦全都演过“聊斋”戏。

  记者:尽管成就卓著,但蒲松龄自诩为苦行僧,这是他对人生的失望还是对生活的感触?

  马瑞芳:主要是他对生活的感触,因为他觉得自己实在太苦了。

  记者:选择来崂山,是为了逃避?

  马瑞芳:也算是,不过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没钱去别的地方。当时他哪有那个经济实力行万里路啊。他就是一个农村小学教师,待遇不高,一年能拿八两银子就算不错了。而维持一户庄稼人的最低生活得二十两,这是《红楼梦》里的刘姥姥算的。《红楼梦》里写,蒲松龄一年挣的钱,还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的花销。他在《除日祭穷神文》说:“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儿你不去寻,偏把我的门儿进?……我就是你贴身的家丁,护驾的将军,也该放假宽限施恩。你为何步步把我跟,时时不离身,鳔粘胶合,却像个缠热了的情人?”

  记者:见识不多,闭门造车,却能写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您觉得蒲松龄具有什么特质?

  马瑞芳:当然就是天才。天才总要表现自己,天才也总能找到表现自己的形式。幸亏蒲松龄这个似乎是不识时务的选择,给世界文学留下了一部盖世奇书。这个选择也让蒲松龄掉进了无底深渊。他得一边做私塾先生,维持全家的生活,一边继续参加考试。写小说只能见缝插针。

  记者:他和妻子刘氏聚少离多,一直为生活奔波。对于男女之情的描述,来源于哪里?

  马瑞芳:我曾经问过文革期间挖蒲松龄墓的人,获得的讯息是墓里只有两具尸骨,由此可见,蒲松龄一生只娶一妻。在外数十年如一日,把家舍当邮亭,梅妻鹤子。他能写出这么多爱情故事,靠的是想象。但是,蒲松龄确实有自己的梦中情人。这个美女是蒲松龄的朋友孙蕙的侍妾顾青霞。蒲松龄曾经应邀到孙蕙做县官的宝应县做幕宾,顾青霞喜欢吟诗写诗,经常参加孙蕙的朋友聚会。蒲松龄很欣赏她,为其作诗数十首。然而,孙蕙妻妾成群,根本没有把顾青霞放在眼里,这让蒲松龄很伤心。孙蕙可以说是当年提携蒲松龄的“东家”,他死的时候,蒲松龄没有悼念,而顾青霞去世的时候,蒲松龄作诗《伤顾青霞》。《连城》《宦娘》《绿衣女》《连琐》《狐谐》等,都有顾青霞的影子。

  记者:不少人同情蒲松龄,认为当年的科举制度太过迂腐,但您却并不完全认同?

  马瑞芳:如果当时的科举制度完全是迂腐的,那怎么还会出来那么多有名的状元都是大文学家呢?王维、文天祥都是状元,汤显祖写八股文也非常有名。但是一般写小说的,科举成就都不高,吴承恩也是写小说的,吴承恩的科举之路也不顺利。

  记者:如果蒲松龄顺利通过科举当官,您认为他会怎样?

  马瑞芳:蒲松龄曾经对一些官员歌功颂德,所以我说他没当官是好事,如果他当官,虽不一定是个贪官,但也会是个台阁诗人。

  苦行僧转世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1640年,明王朝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出生在淄川城东七里之遥的满井庄(今蒲家庄),父亲蒲槃是名商人,家庭生活还算富裕。然而蒲松龄称自己是苦行僧转世,并有一段传奇故事:四月十六日(农历正月二十二)蒲槃梦到一个身披袈裟,瘦骨嶙峋,病病歪歪的和尚,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贴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槃从梦中惊醒,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蒲槃惊讶地看到,新生儿胸前有块铜钱大小的青痣,跟他梦中所见病和尚的膏药大小、位置完全符合。“这是一段杜撰的故事”,马瑞芳说,蒲松龄将其写进《聊斋志异》的序言《聊斋自志》(1679年)中,此时的蒲松龄已经59岁。

  蒲松龄虽然出身并不穷困,但一生确实很贫苦,始终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马瑞芳说,蒲松龄的苦日子从蒲家分家开始。蒲松龄有两个哥哥:兆专、柏龄,一个弟弟鹤龄。蒲松龄25岁时,因为两个嫂嫂性格泼辣,家里鸡犬不宁,蒲槃决定给四个儿子分家。“家分得很不公平,好房子好地都被哥哥分走了。蒲松龄分的老屋连门都没有,田也是薄田20亩。分的粮食,只够一家三口吃三个月的。为了糊口只能开始了长达40多年私塾先生生涯”。分家后,蒲松龄的生活可以用穷得叮当响来形容。马教授告诉记者,在荒年,蒲家没有干粮吃,蒲松龄的妻子刘氏煮锅麦粥给孩子们填充饥肠,《日中饭》中记述了几个孩子抢饭而又令人心酸的场面:“大男挥勺鸣鼎铛,狼藉流饮声枨枨。中男尚无力,携盘觅箸相叫争。小男始学步,翻盆倒盏如饿鹰”。意思是大儿子拿饭勺捞稠的,喝得“呼噜呼噜”响,二儿子抢不过,拿着碗叫着抢勺,小儿子刚学会走路,为了抢吃的把盆子碗都踢倒了。

  科举接连失意

  生活上的苦是一方面,心灵上的困苦也让蒲松龄一生都带有遗憾。

  其实,少年蒲松龄是科举得志的,顺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在县、府、道三试中名列前茅,录取蒲松龄的伯乐是山东学政、大诗人施闰章。此后,蒲松龄做了半个世纪的秀才。马瑞芳说,蒲松龄一生大约十次左右的乡试(三年一次),也就是说,大作家蒲松龄为了功名,用了不少于30年的时间反复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蒲松龄先成功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马瑞芳分析,首先,是施闰章误导了蒲松龄。因为蒲松龄前三次考试并没有严格按照考试的规定书写,甚至写跑题了,八股文并不是他的强项,因为他的个性作品却让施闰章大为欣赏;其次,蒲松龄虽然号称为功名而奋斗,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聊斋志异》的创作,这耗去了他大部分的精力,所以科举考场上蒲松龄总是败下阵来。

  蒲松龄升官梦破灭后,又寄希望于子孙和学生。只是不但他的儿孙未能出人头地,进入官场,就连他教的学生也同样没有官运。“这一切都说明,蒲松龄治学跟科举考试背道而驰”。直到72岁,蒲松龄才成为贡生,马瑞芳告诉记者:“属于挨号挨上的,于是蒲松龄有了个官衔:‘候选儒学训导’,相当于现在的县中学副校长,还难有出头之日。”一年后,朱湘麟来到淄川,蒲松龄之子请他给父亲画像,蒲松龄终于穿上了贡生官服。

  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蒲松龄在清冷的书斋临窗危坐而卒,享年75岁。蒲松龄去世后,他的儿子替他写传,在题目中郑重地冠以“候选博学训导”。

  “聊斋”铸就经典

  25岁,蒲松龄的生活急转直下,而这一年,他已经开始了《聊斋志异》的写作。关于《聊斋志异》的成书有两种说法:蒲松龄在柳泉摆茶摊,请人喝茶讲故事,回到家加工,另个一是聊天之斋,所以故事是聊天所得。对于第一种说法,鲁迅早就予以反驳,蒲松龄说:“我为糊口耘人田”,一直在富贵人家坐馆,哪有空闲到柳泉摆茶摊请人讲故事?不过,蒲松龄倒是一直在有意识地向朋友收集小说素材。也就是他在《聊斋自志》中说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但他的聊斋并非聊天之斋,“聊”有“姑且”之意。

  蒲松龄写聊斋曾担心没知音,没人能读懂聊斋志异,并感叹:“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当年的穷秀才遍寻知音,现在他的知音遍及各个角落。郭沫若曾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对《聊斋志异》作了贴切的评价。它已经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文/记者 张文艳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503/20150317/news_20150317_2512035.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