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本报专访《中国风尚史》主编、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先生

发布时间:2015-03-25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jpg\'

陈炎

\'2.jpg\'

文徵明《品茶图》。明代由原来的蒸茶变成了炒茶。

  □本报记者 徐敏

  《中国风尚史》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公关项目的“文明、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阶段性成果。本书自选题设定、立项到写作、出版,历经十一年,从书名、创意、内容几方面,都极具开创性。本报就《中国风尚史》的创作立意、学术影响以及研究价值等方面,专访了本书主编、山东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陈炎先生。

 “风尚”是一种“流行一时的”社会现象

  相信大多数读者都读过历史,但是“风尚史”,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较为陌生的概念。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文化,风尚就是文化中特色和风格最为鲜明的生活样式和行为方式。

  记者:首先祝贺《中国风尚史》(1-4卷)的面世。作为本丛书的主编,您能为时报读者解读一下何谓“风尚”吗?它是不是就是我们大众所理解的“时尚”?

  陈炎:“风尚”是一个颇为模糊、颇为多义的概念。“风”为风格,“尚”为时尚。无论“风格”还是“时尚”,都属于“文化”范畴。在我看来,“风尚”是“文化”中最有时代、地域特色,从而最具有民族个性特征的生活样式和行为方式。如果我们把文化比作一顿美味大餐,那么风尚就是其中的味精和调料;如果我们把文化比作一件华丽的衣服,那么风尚就是衣服上的纽扣和装饰;如果我们把文化比作一场盛大的晚会,那么风尚则是晚会上的灯光和焰火……

  从最概括的意义上讲,历史是由时间和空间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组成的自然或社会现象。而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要确定这些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揭示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风尚”即为一种社会现象,也便有着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双重特征。从时间上看,“风尚”是一种“流行一时的”社会现象;反过来说,任何长期稳定的生活样式和行为方式都不可能成为“风尚”。这样一来,“风尚”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从空间上讲,“风尚”是一种“局部发生的”社会现象;反过来说,任何人类共有的、普世的生活样式和行为方式都不可能成为“风尚”。这样一来,“风尚”便有了“民族”的特征。于是,我们的研究和写作也便有了“时间”与“空间”、“历史”与“民族”的双重纬度。

  在本书中,首先我们要告诉读者,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流行过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其次,我们要告诉读者,这些曾经出现过、流行过的社会现象又有哪些时代性、地域性的社会根据?最后,这些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生活样式和行为方式,最终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尚史。

  五光十色的“风尚”现象背后有特定的时代原因

  从先秦时代至今,中华文明已经历尽2000余年的历史。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带动生产关系的融合变化,各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也给不同时代带来丰富多彩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时尚。

  记者:听您这么一讲解,顿觉长了不少知识。本书所记录的内容和历史大背景密切相关,更多的是著述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时尚。我的理解是,《中国风尚史》就是以“风尚”这个红线,或者说从“风尚”的角度,把中国历史重新梳理了一遍,这样理解对吗?

  陈炎:嗯。这样的理解简洁而准确。特别是你提到了“历史”的意义问题。我们知道,时间是世间万物生命的尺度,在这一尺度的丈量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就算是坚硬的岩石,也会随时间的演变而风化为泥土;就算是浩瀚的沧海,也会随时间的发展而演变成桑田。然而,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的演变是自发的,从而也是缓慢的。在人类出现之后,社会生活的演变则是自为的,从而也是迅速的。

  考察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我们不仅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之中,而且处在一个加速变化的世界之中。蓦然回首,我们或许会觉得上古时代的“卜筮”是那样的可笑,我们或许会觉得先秦时代的“殉葬”是那样的残忍,我们或许会觉得魏晋时代的“谈玄”是那样的滑稽,我们或许会觉得宋明时代的“贞烈”是那样的愚蠢。那么,和我们同样聪明的古人何以会做出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呢?这便是“风尚”研究的“历史”意义所在。换言之,我们在这部著作中不仅要给读者提供一系列五光十色的“现象”,而且要为读者分析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着的“原因”。

  如果说时间是生命的尺度,那么空间则是个性的依据。按照黑格尔的理解,所谓个性就是无限规定的总和。有些看起来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其实均有其合理的必然性。

  记者:我翻阅《中国风尚史》,诸如“图腾”“巫仪”“谶纬”“胡服”“八股”……恍若又过了一遍中国历史一样,而却有不同以往的、更新的认识。这里不只有美学上的新认识,还有文化、思想上的收获。从“风尚史”的研究价值上来看,是否也可以增加民族认同感?

  陈炎:就像“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一样,这种“无限的规定性”显然与具体的空间环境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某些文化现象,在该文化圈以外的人看来似乎是十分荒谬的,但经过认真考察却往往能发现其潜在的功能和意义。就像中国人不太理解西方式宗教的迷狂一样,西方人也不太接受中国式礼仪的繁琐。事实上,作为文化的“代偿”模式,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薄弱,才导致宗法礼仪的繁琐;也正是由于西方古代宗法道德的薄弱,才导致了宗教信仰的迷狂。而这一切,又可以在“古典的古代”之海洋文明和“亚细亚的古代”之黄河文明中找到根据。

  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对于中国古代风尚的研究,显然有利于其他民族对我们的理解和认同。换言之,我们在这部著作中不仅要给读者提供一系列色彩绚丽的“形式”,而且要为读者分析这些五彩斑斓的形式背后所隐藏着的“意味”。

  用“关键词”的方式解读古代民族风尚

  多数历史书均是用编年体的方式著成,某种程度上,本书虽然也是史书,却用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去解读历史。存在就是合理,解读中华风尚的演变史,也是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记者:《中国风尚史》从书名、创意、内容,都极具开创性。当代社会是一个天天梦想着创造时尚、不断创造时尚的社会,该书恰好契合了这股时代潮流。而且本书可读性强,文字清新活泼,阅读之后确实感觉增长了不少知识,从另一个角度上学习了中国历史。我感觉它的市场前景一定很广阔。

  陈炎:谢谢你的良好祝愿。其实这套书从设计到完成,都应该归功于我培养过的几个已经毕业的博士生,尤其是逄金一博士。我这个“主编”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们“强加”给我的。我们没有采取编年史或断代史的方式,而是将不同的风尚编纂成不同的辞条,再以大致的时间顺序加以排列。这样一来,便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民族风尚的“万花筒”,其中辞条就是万花筒中的彩色玻璃碴,读者可以随便旋转、穿插组合,以获得五彩缤纷的图案。

  此外,我要说的是,并不是说任何社会现象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也不是说中国古代的民族风尚中没有需要改造的陈规陋习。“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这句出自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的名言,只能在辩证法的意义上才能够被理解。——包括“风尚”在内的任何现象只要存在,都有其历史的理由和社会的根据,而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这些理由和根据不复存在的时候,这种“风尚”也便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揭示我们民族经验的这一辩证发展的复杂过程,也便成为本书的趣味所在、价值所在、意义所在。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50324/1416891.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