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冯克利:眼观西方 心思故土

发布时间:2015-03-30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56.jpg

B07_B07_0663.jpg

 冯克利近照

  冯克利:眼观西方 心思故土

  冯克利先生是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在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他还翻译了多部在学界和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著作,由他翻译的《乌合之众》、《邓小平时代》等书被认为是译作的代表。冯克利教授还是一位爱书之人,日前,他接受齐鲁晚报采访,与读者分享他的读书心得。

  本报记者 王晓莹 张九龙

  新译《美国的腐败》:对中国最大的借鉴是依法治国

  齐鲁晚报:刚才进来的时候,看到您的沙发上摆着《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这是您最近在看的书吗?

  冯克利:对,这本书跟我的研究方向有一点关系。中国现在处于政治转型时期,学术界和一部分体制内的官员都在关注社会转型的基础,以及其他社会中一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英国是转型最早、最成功的,所以我自然会去关注它。

  齐鲁晚报:您现在除了读学术方面的书,还在读别的书吗?

  冯克利:最近我在和自己的学生一起,给中纪委的出版社翻译一本去年美国刚出版的新书——《美国的腐败》,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书名直译过来是《美国的腐败》(Corruption in America),实际上“腐败”前面应该加一个“反”字,准确理解起来是叫《美国的反腐败》。这本书写的是美国对抗政治腐败的历史与现象,美国人如何看待腐败、定义腐败,以及如何使用议会、行政、最高法院这三种权力之间的博弈来处理腐败问题。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经验教训的书,翻译过来后会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齐鲁晚报:请详细介绍一下《美国的腐败》这本书。

  冯克利:美国从立国之初,就面临着腐败问题。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立国之父们认为,美国应该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建国,他们之所以不喜欢欧洲的旧体制,其中就涉及腐败问题。就欧洲而言,上层社会相互送礼、卖官鬻爵很正常,因为旧制度中有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特权,即使在英国这样比较健全开明的体制下,也有很多美国人不能接受的现象。

  美国立国的时候,为了争取欧洲其他国家的支持,派出一些外交使节到欧洲国家去争取援助。当时欧洲外交圈里有种习惯,外国使节如果与国王、大臣关系不错,卸任时欧洲国家会送出一份贵重的礼物,这在欧洲算是正常的外交礼仪,但在美国的立国之父们看来,这些东西并不安全——使节们会不会被旧体制的礼物收买?

  杰斐逊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法国的路易十五曾送给他一个鼻烟盒,上面画着国王肖像,旁边镶有408颗高纯度钻石。收了这么贵重的礼物后,杰斐逊会不会被法国人收买?如果法国人提出损害美洲殖民地利益的一些要求,他会不会因为这些礼物出卖国家的利益?类似的例子书中举了一些,但当时的制度不健全,对这种事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美国当时有个邦联条例规定,这样的礼物可以收下,但必须呈报国会,经国会同意之后才能收下。这相当于必须公开,让别人知道你收下了礼物,以后在外交事务上如果有不检点的行为,就会被人怀疑是因为收礼才做出这种有违自己国家利益的事情。但对不呈报者并无相应的处罚规定。还有,美国建国早期各州因土地买卖造成的腐败案,例如著名的“亚祖丑闻”(Yazoo Scandal),都是因为规则不健全导致的严重政治问题。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对于一些只有常识而没有固定规则的东西,人们可能觉得不合理,该用什么方式处理呢?对此美国人做了很多努力,主要在司法方面,通过州法院和最高法院处理一系列腐败案。

  中国最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导致财富大量增加,有些财富的来源说不清道不明。一些人利用官方背景经商得来的财富不是个小数目。这种人可能不贪污,只靠自己的官方背景经营,但他们却比其他人挣得多。这种事该怎么处理呢?总要找一个渠道或方式。如果不明不白下去,就会导致民怨沸腾,人们会觉得这属于不义之财,对社会制度的不公心生怨恨,对财富产生仇恨。

  齐鲁晚报:您在翻译《美国的腐败》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对中国最大的借鉴意义是什么?

  冯克利:依法治国。尽可能地完善法治环境,给人们提供一个合理合法去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追求自己财富的制度化空间,不能不明不白地获取财产,这样下去对社会制度的长期稳定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阅读建议:学会选择,做好减法

  齐鲁晚报:您认为现在的阅读氛围和之前比,有差距吗?

  冯克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要求现在的人回到几十年前。从读书方面来讲,现在最大的麻烦不是找不到好东西读,而是如何选择。我们处于信息时代,智能手机让人每时每刻获得能阅读的东西,在这种时代,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阅读能力,而是放弃的能力。

  放弃能力决定了你的阅读质量。如果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不特意去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你会被信息搞得毫无方向感。另外,这些年中国的出版业还是很繁荣的,即使只选择读纸质书,排除数字式的阅读,选择能力也非常重要。

  齐鲁晚报:年轻人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呢?

  冯克利:现在无论用手机也好,用电脑也好,如果你觉得这篇东西读起来很合你的口味,写得还不错,你可以随手搜一下作者,了解一下他的背景,可能会获得更多信息,关于这位作者的生平简历、成长道路、专注的领域、同行对他的评价。不要看完以后只觉得很好,然后就不管了。通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顺藤摸瓜,可能会找到很多类似的你喜欢读的东西,甚至你可以通过这个人找到一些和他相关的人物写的其他的东西。这都是一些可以利用的途径,可以拓展阅读面,最重要的是提高阅读质量。

  齐鲁晚报:您在读书时,对于精读和泛读有什么标准吗?

  冯克利: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最重要的作品、公认的经典一定要精读,不止要读一遍。中国有句老话叫“开卷有益”。一本好书,一本经典著作,无论你是否看过,看过多少遍,你在任何时候重新打开它,都会给你带来益处。所以我认为要多读经典,精读、细读、反复读。泛读的就是消遣性质的,像我现在经常看散文,把它作为消磨时光的一种娱乐,还有一些涉及自己写东西时需要寻找的资料,要参考很多的书,不可能把每一本都读下来,所以只找相关的看一看就行了。

  期待国人写出更好的邓小平传记

  齐鲁晚报:您是什么时候开始阅读英文原著的?

  冯克利:那很早了,应该是1976年左右。当时处于“文革”期间,英文书很少,但好在我家人是省图书馆的,所以有机会弄到一些外面一般看不到的书。

  “文革”之前商务印书馆出了一些英文读物,还是不少的。有英文原版的,也有简写版的,给初学英语的人看的简写版书目,大部分都是小说。印象比较深的有《金银岛》、《大卫·科波菲尔》、《格列佛游记》,类似这样的东西可以看到一些。那时候靠读这些书提高阅读能力,全凭自己的爱好。

  齐鲁晚报:哪些英文作品特别合您的胃口?

  冯克利:我不是个文学爱好者,看小说只是为了消遣。我比较喜欢的作家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和《德伯家的苔丝》这两本书我印象比较深。哈代有自然主义倾向,我对自然主义这一派的作家比较偏爱。他们不给作品注入太多的道德判断,道德判断说起来简单,但一旦进入不同人的具体生活场景,往往对于道德上的是非善恶并不是很好下结论的事情。

  更典型的,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也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自然主义作品,你很难判断包法利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她确实具有非常复杂的心态。她生活在法国外省的小城里,有自己的虚荣心,有自己的爱慕又有自己的真情,她不甘于庸碌无聊的生活,但又找不到方向,被一个贵族欺骗后,最后绝望地自杀了。这个人物说不上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其人物本身有内在的复杂性。

  齐鲁晚报:简单推荐几本您认为不错的书吧。

  冯克利:我读的很多书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可能都不熟悉。《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我一定要推荐的书,还有哈耶克的书,梅因的一些法学方面的书,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还有洛克的、霍布斯的,这些都是我们政治学专业里必须要读的书。中纪委今年推荐了一本杜兰特的《历史的教训》,其实是王岐山推荐的,也不错。

  齐鲁晚报:那您翻译的那本《邓小平时代》呢?

  冯克利:那本书其实算不上一本经典著作,是不是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还不好说。有一次我和作者傅高义先生在北京搞活动时,我不太客气地说,像邓小平这样的中国领袖,让外国人来写传记,就是应了一句老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实际上这样的书应该我们中国人自己写,傅高义先生只是给我们开了个好头,能否青出于蓝,还有待于中国人自己。

  冯克利推荐阅读书单:

  《从黎明到衰落》,巴尔赞著,林华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

  《法律与宗教》,伯尔曼著,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著,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赫希曼著,冯克利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考文著,强世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50328/ArticelB07002FM.htm

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50328/ArticelB07003FM.htm

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50328/ArticelB07004FM.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