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研究显示,目前帕金森病已成为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包括抖动、僵硬在内的症状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病情进展及用药时间延长,患者进入帕金森病中晚期之后,将会出现药效减退及多种副作用。
57岁的王大姐曾经是广场舞队伍里的“明星”,不过自从患上帕金森病,她就再也没跳过广场舞了,平时只能通过服药来控制帕金森病的症状。服用药物两年之后,药效出现明显的减退,而且出现了异动、“开关现象”等药物不良反应,剧烈的肢体震颤症状让她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刘艺鸣教授为王大姐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经过诊断,刘艺鸣教授建议王大姐在齐鲁医院进行“脑起搏器”手术治疗。“脑起搏器”的学名是“脑深部电刺激术”,简称 DBS,该技术建立在功能神经科立体定向技术基础上﹐将极细的刺激电极置入患者脑组织深部靶核团﹐通过脉冲发生器释放特定频率电脉冲﹐ 对目标靶点进行电刺激,从而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症状。这项技术具有非破坏性﹑可逆性﹑可调控性等多种优势﹐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治疗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
王大姐的手术非常成功。手术后的第30天,王大姐接受了“脑起搏器”的开机调试,在开机的一瞬间,困扰王大姐多年的震颤奇迹般地停止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和适应,以及药物剂量的调整,王大姐的病情大为改善,不但生活能够自理,还在为重返广场舞的“舞台”而积极准备着。
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徐淑军教授介绍,帕金森病需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综合治疗,早期药物疗效明显,两到五年后药物的疗效就会减退,同时出现多种副作用,这时就应该考虑进行“脑起搏器”手术治疗,一旦错过最佳的手术治疗时间,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即使再进行手术也难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在过去的一年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经进行了30多例“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据悉,为了更好地为帕金森患者服务,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将会联合成立“帕金森病治疗协作组”,向帕金森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治疗,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
http://60.216.0.164:99/html/2015-03/27/content_153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