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冬阳 实习生 房梦迪
市民尝鲜赵亮的石馒头。
2015年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正在深圳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柴火创客空间,体验各位年轻“创客”的创意产品。总理现场评价说:“创客充分展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和创造,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从去年崭露头角,到今年两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创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遍全国。在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创客”的火爆激发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斗志,他们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只为圆心中的一个梦。今天,我们走近济南几位大学生“创客”,分享他们独到的财富密码。
有想法当实现。
“ 如果家中的植物忘记浇水,感应植物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给植物添加一个感应装置,当感到植物渴了(即土壤湿度小于60%)时,装置就会通过网络发送邮件给植物的主人,告诉主人它渴了。”在长清大学城一个只有几十平方米的房间里,赵井达饶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起了他们的小创意。
这家工作室起名为“创客空间”,由山东科技大学的老师和几名大学生于2013年11月合伙创办。作为创始人之一,赵井达介绍说,作为省内首个创客交流群,其主要致力于创客精神传播、创意项目产品孵化和创客技术交流分享。不到两年时间,其群友已经发展到300人的规模。
“起初成立的时候就是因为感兴趣,当时创客在济南、北京比较火,于是我就找了几个小伙伴一起成立了这个创意组织。大家在一起思维碰撞产生火花,每出一个小创意,都很有成就感。”利用废旧电脑硬盘制成的棉花糖机,通过手机APP软件遥控的机器小人和智能插座……在创客空间,创意者们让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具备了“神奇”的新功能,甚至变废为宝。
赵井达说,下一步,他们还打算筹集资金建一个公益服务平台,让更多喜欢创作的人加入进来交流经验。同时,也计划将一部分创意成果申请科技立项或者制作成商品作为经济来源,促使这个创意小圈子得以长线发展。“有想法当实现,所有有想法和创意的人,都可以加入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帮助他们实现梦想。”赵井达说。
小馒头大人生
在济南,云集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客”,他们有的只为爱好,有的则迫于生计,抱着破釜沉舟的想法,重新以创业者的身份闯荡社会,赵亮就是这样一位创业者。
在明湖东路附近的一处社区,有一家面积不大却装修别致的馒头店,取名“粮兜馒头”。为了做出特色,他们购进营养成分相对更高的石(面粉,制作出来的馒头自然散发一股麦子的醇香。
合伙人赵亮和王兴是山东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作为大学同班同学,毕业8年后,他俩决心放弃原有的工作,开始创业。“30多岁,该是成家立业的时候了。”赵亮说。曾经在创业服务政府机构工作的李开源,受到创业热情的鼓舞,也自发加入到粮兜馒头合伙人的行列,3人筹集了16万元钱,找从业多年的面点师傅学习了制作馒头的手艺,反复试验了一个星期,小店总算是开张了。
一年4万5的房租,加上各种费用,让赵亮的创业路走得很艰难。但是,从最初少数市民来尝鲜,到如今已经有了部分回头客,也让赵亮看到了未来。谈及为何选择馒头,赵亮说,一方面馒头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食品,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小故事。“王兴吃饭比较讲究,之前不敢吃馒头,怕有增白剂等添加剂,现在我们做的馒头正好应了他的心意。”赵亮说,为了让市民吃得健康,粮兜馒头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添加防腐剂、增白剂、膨大素等添加剂,而且和面用的水是百脉泉矿泉水而非自来水。
“小馒头有大人生,我们要做出济南最好的馒头”成了赵亮的格言,从全麦馒头、南瓜馒头到紫薯馒头和苦芥馒头,如今,他们的馒头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由于成本相对较高,他们的价格在市场上并不占优势。“我们进的石(面粉比市场上普通面粉要贵3倍,即便现在我们调整了馒头的价格,还是比市面上其他馒头略贵一些。”
赵亮说,下一步,他计划拓宽渠道,在增加社区联营店的同时,让他们生产的馒头走进食堂和餐厅,让更多的百姓品尝到美味的石馒头。助力青年创业茁壮成长
激情和梦想,是大学生“创客”前进的动力,而资金和经验的缺乏,则成为他们创业面临的两大难题。在济南,有这样一个组织,为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创业添砖加瓦,名为济南市创业促进会(以下简称“市创促会”)。
据悉,市创促会是由我市负责创业和就业的职能部门、有志于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群众团体、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单位和人士发起,自愿结成、依法建立的全市性、专业性、公益性社团法人组织。为缺乏资金的创业者提供3万—5万元的无利息、无抵押、免担保的创业启动资金,并通过企业家导师为创业青年提供创业咨询和培训。目前市创促会拥有创业导师155名,采取面对面提思路、教方法、帮助解决困难等多种方式为创业青年无私服务,并通过“项目巡诊”的方式全面了解创业青年的创业思路、经营状况和遇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市创促会工作人员表示,2014年,市县区各级创促会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帮扶方式,全年共复审通过创业项目342项,发放扶持资金2014万元,拉动就业45000人,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上缴税金1500万元。为解决创业青年普遍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市青创中心和市巾帼创业服务中心主动协调各金融单位和担保公司,积极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全年共为205名创业青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789万元,帮助初创企业茁壮成长。
jnrb.e23.cn/shtml/jinrb/20150409/14230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