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有280平方公里的面积,但“高大上”多集中在北部核心区。这种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将在今年得到有效缓解。
“2015年,市中以六大片区、十大特色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北部核心区、中部拓展区、南部生态区三大板块建设,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上各有侧重,促进城乡统筹、全域发展。”市中区区长王勤光说。
全域发展,项目引领。随着融汇文化创意城等投资过百亿元大项目的加速推进、南北康片区项目的开工建设、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特色园区的加速落地,市中正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全面释放发展潜力。“大城”梦想,已渐入佳境。
记者了解到,兴隆泛旅游综合体、鲁能领秀城、南北康片区、中海国际社区、文庄片区、融汇文化创意城等六大片区为市中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
六大片区中,鲁能领秀城商业综合体、中海广场已“蓄势待发”,将于今年投入使用。兴隆、大庙屯等重点片区进入拆迁收尾阶段,扳倒井、九曲整村拆迁工作全面启动,二环西路南延、二环南路高架、二环东路南延及玉符河综合治理工程征收拆迁难题也将实现突破。志在打造济南首个“产城单元体”的融汇文化创意城项目,也已全面启动。
在蓄势发力的同时,市中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统筹解决产业培植、就业安置等问题,逐步实现失地农民居住在社区、就业在园区。而南北康片区项目,正是这种理念的注解。
占地面积5000亩的南北康片区项目,已于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开工。据悉,项目包括南康安置房、北康安置房两个子项目,总建筑面积45.18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6.3亿元,可安置村民3468户。
“6个建筑体量300万平方米以上的重大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新增50万人口,而目前市中区的户籍人口只有58.5万人,一座崭新的南部新城将拔地而起,相当于用了不到5年就能再造一个新市中。”王勤光说。
差异竞争十大特色园区加快落地
差异化竞争、走特色发展之路,一直都是市中区立足潮头的前行路径。而今年,市中在这条路上已开始加速奔跑。
紧紧抓住省、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利机遇,市中区在2014年紧锣密鼓筹划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济南科技园、山大华润国家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山东中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泉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华润健康产业园、新世界文化商业综合体、市中区民间金融产业园、工业设计城、重汽文化创意产业园、鲁能科技产业园等十大特色园区。 目前,十大特色园区有的已完成签约,有的即将签约,有的正在加紧策划。王勤光介绍,特色园区今年将逐一落地,园区建成后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集约,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作为十大特色园区的“领头雁”,由华润集团、山东大学、市中区政府三方共同建设的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项目,一期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30亩,后期将建设5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园区、企业加速器园区。园区将重点引进山东大学优质科技项目,培育壮大电商支付、现代物流、新材料、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产业,力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去年6月28日,三方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已有近2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入驻。
“三重三化”项目提速提质提效
牢牢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创新工作思路,市中将重大事项、重点工作、重要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责任化,责任落实具体化,通过“三重三化”为项目建设作支撑,增创中心城区新优势。
企业的机器转起来,才能实现税收和就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项目建设拖不得也慢不得。市中从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就发出动员令,实行“点对点”跟踪服务,一环一环抓落实,加速推进26个在建项目尽早见到成效,推动22个落地项目最短时间内开工建设。围绕全区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市中规划策划山水厂等片区改造,筹划储备、推介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进一步发挥项目建设对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在全面拉开发展框架的一年,市中区更加注重项目引进的“含金量”。坚持招大引强选税,市中将在全区范围内选定一批重点楼宇和成熟片区,进行整体策划包装,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全面扩大对外招商,精心谋划组织各类洽谈活动,重点引进一批高端型、龙头型、总部型的大项目,大步伐“走出去”,高层次“引进来”,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引智、招商引技转变。(本报记者 王立冰 通讯员 朱振)
jnrb.e23.cn/shtml/jinrb/20150318/14147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