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行走在梦想的春天里

发布时间:2015-04-13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01.jpg

02.jpg

03.jpg

 

  本报记者黄佳杰 通讯员刘亚男

  黄河森林公园素质拓展活动新春·新孝行活动

  社区居民积极关注社区道德银行

  社工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也是一个非常注重反思的专业。

  ——甸柳一居社工刘红霞

  什么是社会工作?就在很多人还对其是一知半解的时候,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将其列为2015年要大力发展的一项社会事业,“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像一阵春风,吹开了社工行业“千树万树的梨花”。

  那社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岗位?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哪些作用?我市基层社工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如何?记者近日走进全市首个引入社工的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解密其发展近10年的密码。

  1 培育社工发展的土壤,不是去超市买苹果,而是自己种果树。

  如果说要找一个对社工非常熟悉的基层工作者,首先想到的就是甸柳一居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叶翠。作为历下区一名普通的“小巷总理”,她被人所熟知更多的是因为十八大代表、道德楷模等身份,而在她自己看来,作为全市社工进社区的推动者之一,才是她目前最为自豪的标签之一,虽然这个标签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播。

  陈叶翠仍然记得当年山东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徐从德第一次走进社区被居民轰出去的场景。“那还是2006年,居民根本不认可社工,以为是上级派来监督居委会工作的。”陈叶翠说起往事仍然带有一丝的无奈,“所以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没有区里、办事处的支持,不可能坚持下来。”

  而历下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于晓东则从2008年开始接触社工工作,他也是济南社工发展的见证者之一。“历下区购买社工岗位是从2009年开始的,当时有两个岗位,一个在甸柳一居,一个在老年公寓。当时投入10万元,发展到2014年,历下的投入就达到了每年500万元,在全区购买了19个项目,覆盖全区13个街道52个社区。”说到这里,于晓东打了一个比方,“前些年一直在做和社工有关的制度制定、岗位开发、宣传普及工作,如果说这些是在培育社工发展的土壤,那就好像我们不是去超市买苹果,而是在自己种果树。”

  2 社工在社区内提供服务,不可避免地需要熟悉社区工作的流程,贸然戴一个“行政化”的帽子并不合适。

  在于晓东看来,用“行政化”来标注社工在社区内的工作是非常不合适的。“完成社区的工作,本就是社工工作的一部分,不能戴一个‘行政化’的帽子。”

  而作为社工进社区的推动者之一的陈叶翠也同样认为,在社工服务项目立项之初,社工必须要先经过“岗位”的锻炼。“一方面,通过工作摸清楚社区的基本情况,得到居民的认可;另一方面,更好地熟悉政府的民生工作政策,更好地进行项目策划,争取政府支持。”陈叶翠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这些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虽然我们用了8年的时间才完成从‘岗位社工’向‘项目社工’的转变,但现在来看,一般情况下,一年就差不多了。”

  和陈叶翠一样,于晓东也认为在社工的发展阶段中应该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岗位和项目。所谓岗位社工,简而言之,“就是,政府‘购买’的是社工这个‘人’,在工作内容上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区别不大。”而项目社工则比较复杂,政府购买的是社工的服务,社工机构以立项的形式,向政府“推销”。

  对于社工发展的阶段,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系主任高鉴国教授坦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政府部门购买的社工数量规模较小的现状而言,“项目社工比岗位社工更容易显示专业性和服务效益。”而从长远来看,“这两类社工都是需要的,项目和岗位也是相互包涵的。目前在基层政府部门和社区,不少行政或窗口服务岗位没有由具备相应专业资质的专职人员来担任,工作程序还没有实现专业化、规范化,也就是说在体制内部许多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还没有从行政化岗位中分离出来。因此今后无论在政府福利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社区还是民办社会服务机构自身,岗位专业社工仍然是需要大大加强的力量。”

  3 在现在的发展阶段,社工不可能成为普惠性的,更应该是补缺性的。

  说到社工的现状,刘红霞非常感慨:“社工就是一群对本专业热爱的年轻人,在自己的岗位和项目上坚持社工理念,为服务对象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尽管目前整个社会对社工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还比较低,但是大家都在执著地坚持。”

  记者调查发现,在历下区购买的19个社工服务项目中,针对残疾人的1个、社区建设的4个、儿童青少年项目5个、特殊群体1个、老年人8个。对于社工发展现状,很多受访者表示,社工还不能成为普惠性的,目前更应该是补缺性的事业。

  以甸柳新村街道为例,截至目前,该街道已成功申请并开展了6个由政府出资购买的专业社工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涵盖社区儿童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四德教育、社区文化建设等。共有来自两家专业社工机构的7名专业社工开展社工服务,项目内容为“德蕴人和”四德教育项目、“童途有你”儿童项目和“家和邻乐”居家养老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一方面迎合了居民的实际需求,服务类型呈现多样性。既有小饭桌和“四点半学校”,让中小学生中午到社区就餐和休息,放学后到社区进行文化辅导和课外活动。通过提供课业辅导、免费托管、兴趣班等服务平台,帮助上班族家长减轻教育和管理孩子的压力。针对人际关系有问题或者学习有困难的单亲家庭学生,社工采取嵌入式的社会工作方式,通过一对一的互帮互助形式,提高后进学生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断拓展社工参与度,扩大社工覆盖面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的项目运作。刘红霞们用专业的工作技巧和理念不断对社区居委会产生着影响,不管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建卫生城市、“七一”庆祝活动、“十一”庆祝活动、社区消夏晚会、元宵节晚会等大型活动,还是社区环境整治工作、社区党建学习等日常工作,都能看到社工的身影。在这一点上,陈叶翠并不讳言,“二汽改片区拆迁工作中,社工们的工作方法就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4 社区是社工发展的平台,社工是社区和居民之间的减压阀。

  在采访中,驻济某高校社工系李老师坦言,既要看到中国社工发展积极的一方面,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也就十几年的时间,发展速度很快,很多理念和经验都有借鉴;而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社工待遇不高,社会机构注册、社会资金募集等方面的政策缺乏,“整体上距离职业化的道路还有很远。”

  高鉴国告诉记者,近三年来,他创立的山泉社工服务社中,社工流失率约为18.5%。于晓东则告诉记者,任何行业都有人员流失率,这是正常的。“目前社工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普遍性的,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继续培育社工机构,宣传社会工作。很多人说社工的待遇不高,可从2007年山东成立第一家社工机构开始,最早的社工工龄才8年。这些都是社工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

  “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这是高鉴国对甸柳一居社工的发展现状的评价,并总结了相关的发展经验,“把社工人才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积极倡导和推动社工进社区;注重社区治理创新,引入第三方社工机构,实现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特别针对社区的需要来引入政府资源、开发服务项目,为社工组织落地和社工提供服务创造条件。”同时,甸柳新村街道也形成了“1+X”(1为社会工作站,X为高等院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行业义工团队等)的人才管理激励运作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服务。

  采访的最后,刘红霞列出了自己一大串的愿望。“第一,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高,大家都知道社工像律师、医生一样,是一个职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志愿者、义工。大家有困难的时候,第一个能想到找社工。第二,每个社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服务领域,就针对这部分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第三,在学校和工作后都有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能够实现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而且有完善的督导机制和晋升机制。第四,社工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协助那些有需要的群体发声,实现他们的诉求,带来政策的改变。第五,有明确的法律政策规定和行业标准。”

  记者感言

  三月,春风正好,阳光明媚。

  虽然社工发展的时间不长,目前还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但以刘红霞为代表的社工们早已深深扎根在基层,坚守着属于他们的“社工梦”;以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为代表基层政府已经为社工搭好了舞台;还有更多的社区、学校、医院、老年公寓等待社工的进驻,还有更多的社区矫正人员、失独父母、弱势群体等待社工的帮扶……“社工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也是一个非常注重反思的专业。”刘红霞的语气中带着骄傲。

  春天来了,阳光洒满泉城。社工脸上的笑容,愈加甜美、愈加坚定。

  相关链接

  各地陆续出台政策规范社工薪酬

  北京市民政局下发的2014民政工作要点提出,将出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办法、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和薪酬待遇指导标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等政策。今后,北京市将根据上年全市在职职工工资水平,综合考虑各区县实际情况,制定并公布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平均薪酬指导标准,作为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支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的参考标准。

  2014年7月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薪酬待遇指导意见(试行)》则提出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聘用(录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录用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纳入正式编制管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享受所在单位同职级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对以劳动合同形式就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由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薪酬待遇不应低于当地同等条件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平均水平。

  深圳市社工协会于2013年9月首次被纳入“深圳市人才安居扩大试点单位”,深圳社工自此开始享受到了安居工程租房补贴。2014年12月,深圳社工分配到18套公租房;同时,根据2014年第一批次深圳市人才安居租房补贴申请人名单显示,共有299名社工将获得租房补贴。

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150323/1416680.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