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老师说话少了 学生学得更起劲

发布时间:2015-04-15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QQ截图20150415134827.jpg

学生.jpg

  “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遵守规则才能成就人生……”近日,记者走进历城区实验小学四年级五班的教室,看到8名同学正在讲台上“讲课”,用PPT演示课件,提问、解答环节“小老师们”讲得头头是道。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挑战,以实际教学为导向,组织全校老师大刀阔斧进行课程改革,这是从2013年开始学校校长郭淑慧带领老师们专心做的一件事情。

  如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6门课合并为1门主题课,形成以自主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AB主题课程,这比全省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了近两年。如今,“老师说话最少,学生学得最起劲”成为学校课堂最真实的写照。

  敢于破冰,6门课程整合为1门

  目前山东省使用的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之间,课程目标重合、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现象严重。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我省三至六年级的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与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交叉重复率达50%。是不担责任不出错按部就班地教下去,还是挑战权威,进行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这成为摆在郭淑慧和全体教师面前的艰难选择。

  “用省教科所张斌博士的话说,我们这次课改对全体教师而言,真是一次死去活来的过程。”郭淑慧告诉记者,课程改革不是一件小事,为此,学校对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你最喜欢的科目”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品社、科学、综合实践及地方课程的认可度很低,这更坚定了郭淑慧课改的决心。

  在这一基础上,历城区实验小学组织教师提前进行了课程改革,对原有的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进行了删减和整合,将6门课程变成了1门主题课程,并获得山东省首届特色课程一等奖。

  “课程删减只是删减重复的内容,原来课本上没有的但我们认为有必要增加的,我们会加上去。”学校教导处主任刘永芹介绍说,五年级上册中,在原来科学里的单元名称是水循环,在四年级环境里也有两个有关水的内容,共8课时。“我们把以上内容合成了一个新的大主题,又引申出3个小主题,教学目标也有原来的8条变为现在的3条,课时也变成了10课时,更注重孩子的设计活动实验方案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讲台学生做主教师变身“引导者”

  “我教了大半辈子,课改后的课堂是老师说话最少,学生学得最起劲的课堂。”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说,在教学中教师角色由主讲人成功转变为参与者、引导者,真正把讲台留给了学生。

  “在课程整合的改革中,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老师和孩子们都在忙着改变,老师们都摸着石头过河,忙着向专家学习改变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忙着设计教学方案,并一边实践一边改进方案。孩子们也在忙,忙着改变学习方式,忙着写活动方案,忙着搜集资料、做幻灯片和动手操作等。特别是汇报展示环节,孩子们要各显神通,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来展示分享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尽量获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学校教师沈翠平的笔记真实反映了课改后老师和学生的上课情况。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形成了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实践探究课、汇报交流课、反思评价课等基本课型,老师可以根据目标来任意组合课型,然后让学生们自由分组分工,去完成搜集资料、制作方案、幻灯片制作演示以及动手操作等工作,老师们只需要引导整个课堂流程和秩序即可,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注重培养孩子能力

  课程整合以来,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赢得了家长认可。“我的儿子今年上五年级,前两天他忽然跟我说他要组织一场足球赛。我开始并不相信他,直到看到他自己设计出了比赛方案,我突然就改变自己的想法了。”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在没有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不仅将想法变成了实际行动,成功在山大举办了一场足球赛,而且对整个活动的流程安排、人员分工都有详细的掌握和记录。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孩子还学会了反思与经验总结。”这位家长说,课程改革让孩子变化十分明显,让孩子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将这些知识通过实践内化成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真正得到了综合提升。(本报见习记者 史春勇)

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150414/1424629.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