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走特色康复之路 勇做康复医学排头兵

发布时间:2015-05-05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近日,全国高等医药教材《骨骼肌肉康复学治疗方法》定稿会议在山大二院召开,该书为高校“十二五”规划系列培训教材之一,将作为国内康复医学的权威用书,指导全国医学院校的学生们深入学习康复知识。

  山大二院康复医学科孙强三教授便是该书的主编之一,这与该院康复医学专业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是分不开的。这支在省内成立时间较早、经受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伤员康复考验的队伍,已经运用其先进独特的康复技术,为众多患者重塑了健康,使其重新回归社会。

  迅猛发展20年发展 打造医院康复医学科精兵强将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孙强三教授,如今已担任山大二院副院长,但他仍关注着康复医学科的发展。“康复治疗就是应用康复医学的方法以促进病、伤、残者功能康复而采取的手段。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功能,促进身体病、伤、残后的康复进程,预防和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或利用康复医学为主的各种手段,设法使患者受限或丧失的功能和能力恢复到可达到的最大限度,以便能重返社会,过一种比较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活。”谈到自己倾注了巨大心血的康复医学科,孙强三说。

  相对于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在上世纪80年代前,国内还没有“康复”的概念。1989年—1990年,孙强三参加了首届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医师班学习,这期培训班被称为康复医学的“黄埔一期”,希望培养出更多康复医师的“种子”,散播到全国各地,让这门新兴学科“茁壮成长”。

  1994年,山大二院成立康复医学科,这在山东省内属于成立时间较早的康复科。2004年,该科率先在省内创建康复医学科病房。20年来,从当初康复科只有3名医生到现在已拥有12名医生、20名治疗师、12名护理人员的完善医疗队伍,从成立之初的只有十几张床位发展到如今已有50张床位,孙强三带领的这支精兵强将已让康复医学在山大二院“根深叶茂”。

  “康复医学的发展是必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传染病,变为目前的心脑血管病、肿瘤、外伤等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伴有各种功能障碍。如何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康复医学的责任,也是人们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后的必然要求。”孙强三说。

  勇立潮头特色技术和专业设备提振患者康复信心

  不久前,山大二院康复医学科被评为“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此项殊荣在省内只有10家医院康复科获得。与此同时,科室还拥有着工伤康复定点、小儿下肢矫形定点等众多荣誉“角色”,多次参加国家级教材的编写工作。荣誉的背后,是强大技术力量的支撑。

  该科目前常规开设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功能评定室、康复工程室,病区门诊治疗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开展脑血管疾病康复、骨科疾病康复、危重疾病康复、社区康复。有自成系统的康复评定流程,合理运用各项治疗技术,如PNF、Bobath、运动再学习等对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先后开展了言语评估训练系统、吞咽障碍治疗、减重支持系统训练等特色技术,加之本院神经内外科、骨科等雄厚的技术支持,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某些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08年,37名汶川地震中受伤、来山东省就诊的第一批伤员被送到山大二院进行治疗和康复,均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那是康复科的一次大练兵,也给科室技术实力的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山东济南养老医院及山东省老年病医院即将于今年正式运行,届时500张床位可供失能、失智老人入住,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需接受康复治疗,这也会扩大康复医学科工作的领域,即养老康复,并创出一种‘医养结合’的新模式,这也将进一步巩固科室在全省康复医学领域的先进地位。”该院康复医学科常务副主任王道清说。

  协同作战 早期介入患者治疗与康复同步进行

  目前,山大二院的康复科就设立在医院本部,这使得患者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其他科室可以协同“作战”。不仅如此,康复医学科与医院的神经内科、骨科等其他重点科室也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在患者治疗早期,就将康复理念渗透到治疗的各个方面。待患者治疗阶段完毕后,也可做到“无缝隙”转诊至康复医学科。

  “比如说,骨科疾病的早期康复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就与骨科合作,深入骨科病房,利用合理的自体牵引、被动牵引等技术维持患者关节活动范围。同时对存在术后粘连的患者,进行关节松动训练;同时给予脉冲磁疗、蜡疗、温热磁疗、超短波治疗、超声波治疗、紫外线照射促进局部骨折愈合、改善关节活动度。”王道清说,经过系统康复治疗的病人,与自行康复的病人相比,康复效果不可同日而语,系统的康复训练会最大可能地挖掘患者潜在能力。

  据中国康复医学会统计,仅在脑血管意外存活患者中,积极康复治疗可使90%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患者恢复工作。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者仅为6%和5%。

  “我们接触比较多的脑血管后遗症,致残率相当高,急性期的治疗只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减轻病人的症状,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而对已造成的功能障碍则需要康复治疗来恢复,但因为各种原因,只有一半患者在病情稳定后会选择康复科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其他患者选择出院回家。这一理念应该改变。”王道清说。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50504/1433175.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