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官方书单引发的期待——指导阅读,更要保障阅读

发布时间:2015-05-11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3.jpg

书店里图书琳琅满目,读者选书有难度。 摄影/周青先

  在新书的腰封上放几位名人的“倾情推荐”,已成为出版界的惯例,名人们简短的几句推荐语,往往会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砝码。前些年,出版界甚至总结了一条图书营销之道:“小说要找贾平凹,经管就找潘石屹,励志要写李开复,传媒必有梁文道。”

  不过,与商界大佬热衷推荐书不同,一些学者、教授很少甚至排斥向公众推荐书单,著名学者葛剑雄就在近日接受齐鲁晚报记者专访时直言:“从不推荐书单,因为不知道推荐的对象是谁,也不知道目的是什么。”

  在全民阅读蔚然成风的今天,官方机构越发重视对阅读的指导与推广,一系列官方书单陆续出炉,我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名人荐书并非完全出于真心

  26岁的李钰是一名杂志编辑,喜爱读书。在逛书店的时候,李钰发现现在的图书市场书太多,内容也很杂,经常遇到不知道看什么的疑惑。“在如何选书、阅读内容、阅读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建议和指导。”李钰告诉本报记者。

  很多读者都有与李钰相似的苦恼。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本周撰文说,国家提倡全民阅读,当然希望读者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一些有助于提升知识水准和精神境界的好书。“遗憾的是,在每年多达45万种的出版物中,真正能让读者受益的好书可谓凤毛麟角。”陈漱渝直言,充斥图书市场的大多是无益、无害、无聊的“垃圾书”。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爱读书又缺乏甄别能力的民众,便将目光投向了崇拜的名人们。出版商敏锐地捕捉到了名人效应的巨大影响,早年还不甚流行的腰封现在已经成为图书的标配,而能够被搬上腰封的名人自然都是不同凡响。在大众出版物中,尤以王石、俞敏洪、潘石屹等商界大佬最受欢迎,在成功学依然有很大市场的情况下,这些有钱、有阅历、有话语权的人无疑符合时下对成功人士的定义。

  今年3月,美国历史名著《光荣与梦想》最新版问世,王石和俞敏洪撰写的推荐语成为该书主打广告。王石在推荐语里写道:“我把自己的一本书命名为《道路与梦想》,正是向曼彻斯特这一巨著致敬。”俞敏洪同样倾情推荐:“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思想盛宴。”

  社交网络的兴起,让名人荐书变得越发简单。很多名人热衷于在社交软件不定期地发发书单,每每成为“粉丝”的购书指南。典型例子便是扎克伯格,这位著名社交网站“脸书”的创始人,新的一年立志从读书开始并立下目标:每两周阅读一本书,同时邀请用户一同加入新年读书行列。他推荐的第一本书《权力的终结》,仅3天时间,便在亚马逊售罄。

  名人荐书也存在风险。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腰封上所谓的名人推荐语不少来自杜撰。王石、麦家、余秋雨、李开复等人均遭遇过“被推荐”的情况。李开复就曾因被冒名荐书,专门在微博向粉丝澄清,“以免骗子得逞”。出版人李德明在一次受访时说,很多名人非常忙,出版社寄去的书压根没空看,“当然更不会随便写推荐。所以现在很多书商就开始亲自操刀。那些腰封上的推荐语,起码有一半都是假的。”

  另一个风险在于,一些腰封上的推荐语虽出于名人之手,但他们之所以推荐,并不是因为自己真正喜欢,而是出于抹不过面子等原因。麦家就曾说,有些书他是“捏着鼻子”推荐的,“人成名后就是这样,不是你的油水和脏水都会朝你扑来。我不是个油滑的人,也不蛮横,遇到人情摆不开时,常常委屈自己,自我玷污。我这是骂自己,该骂!”

  官方书单引发的争论

  伴随着名人个人荐书的毁誉参半,在目前全民阅读已经渐成国家战略的情况下,官方也越发认识到阅读指导的重要性。

  早在2009年,广东省就率先在国内成立专门的机构指导市民读书。这一年的“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上,读者从“全民阅读专家指导委员会推荐书目”中,第一次发现了“全民阅读专家指导委员会”这一机构。据了解,广东省的全民阅读专家指导委员会由文化界、社科界和教育界人士组成,既有资深出版人、著名作家、经济学家、教育工作者,也有传媒人。首批专家包括著名传媒人梁文道,也有当时火热一时的打工诗人郑小琼。

  此后,全民阅读专家指导委员会经常向公众推荐书目,并选择特定的节点向教师、小学生等群体推荐阅读书目。

  这两年,随着“全民阅读”连续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及领导人对阅读的倡导。从国家到地方的相关部门都越发重视阅读推广与指导工作。广东省的经验也被省内的深圳市采纳,已经连续开展15年的深圳书展,每年都会吸引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主办方专门成立读书指导委员会指导阅读,顾问包括饶宗颐、金庸、陈佳洱、谢冕等著名作家、学者。而读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每年推出一批阅读的藏书推荐书目,给市民提供读书指引。

  不过,因为不同人的读书趣味存在很大的差别,专家的书单也经常会成为争论的话题。以广东省为例,2009年,全民阅读专家指导委员会推荐书目谨慎出炉后,主办方希望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从专业角度出发向市民推荐一些好书,提高鉴赏能力。不过,书单出炉后,也有人质疑书单中没有鲁迅的书,而书目中的《中国不高兴》这本书也被一些人认为值得商榷,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读。

  有了书目也得做好配套工作

  实际上,这也是目前很多学者、专家对推荐书单的顾虑。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万华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好书还是要自己去选择,不要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使是领袖人物的号召,最多也只能作为参考。”黄万华更看重个人的判断力,在他看来,好书很多,每个人也处于变化之中,不同阶段对读什么样的书有自己的理解,而一个书单会限制阅读范围。

  在推动全民阅读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的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广宁看来,之所以成立这样一个机构,并请专家向公众开列书单,除了为市民阅读提供参考外,更多还是希望专家发挥示范作用,“他们能与读者分享读书的乐趣,激发市民读书的愿望。”

  两年前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就建议国家要建立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通过建立国家层面的阅读推广与指导机构,推动全民阅读。朱永新在提案中说,很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机构推动阅读,如英国为“阅读起跑线”项目设立的“图书信托基金会”,德国有“促进阅读基金会”,日本有“读书协会”及“儿童梦想基金会”,美国有“国家艺术基金会”等,“这些组织机构或基金会具有完善的规章制度,通过科学调查、常规项目和特殊资助相结合的方式,成为推动国民阅读的主导力量。”在朱永新看来,在目前国民阅读能力总体不高的情况下,我们与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均阅读量、阅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这需要政府发挥切实的作用。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文化、出版机构陆续将推荐书目常态化,荐书本身引发的争议越来越小,其对公众阅读的指导意义也成为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专家就建议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在推荐书目的同时,将这些书充实到公立图书馆和一些困难地区的学校等单位。

  正如朱永新的提案所说,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现在依然得不到有效满足。“国内部分地区阅读资源严重匮乏,贫困农村地区人口、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阅读环境和条件仍然落后,很难通过困难群体自身解决,必须依靠政府扶持和公益性阅读基金资助。”

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50509/ArticelB05002FM.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