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耶鲁大学司马懿做客山东大学长风讲坛 谈民国时期文学交流

发布时间:2015-05-13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jpg

司马懿教授演讲

2.jpg

讲座现场

  中新网山东频道济南5月11日电(签约作者 周恋榕)耶鲁大学神学院副教授司马懿(Chloe Starr)11日受邀做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风学术讲坛,以徐宗泽和赵紫宸为例带来关于民国时期文学交流的精彩讲座,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家峰在开场介绍中,用中国当下热词“学霸”形容通晓法、俄、拉丁语等多种语言且与中国文化渊源颇深的司马懿教授,风趣幽默的语言迅速使现场热络起来。

  讲座中,司马懿教授以中国文学与中国神学的融合交流为切入点,指出“中国神学是以中国文学形式而书写的,其内容不可能与文学表达相分离”,并首先以赵紫宸的《耶稣传》为例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她说,《耶稣传》中到处都是中国人熟悉的谚语和成语,使得它很像汉语作品,“reading the land”(理解自然)的中国传统思想鲜明展示,但它却是以英文书写并以小说形式叙述的神学作品,“非常难得又值得探索”。

  在例举徐宗泽的文学作品时,司马懿说,《圣教杂志》致力于将读者的日常生活整合到神学体系中;1940年的《随思随笔》则不再是“小品文字”,创造了一种中国式的神学,是在梵蒂冈官方神学之外的写作空间。司马懿认为,不应该忽略这种看似粗糙的随笔文体,民国时期的这种笔记体与公共神学及正式文章相比,“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引入了一种不同的声音,有更多的中国特色”。

  讲座过程中,司马懿教授频频引用中国古典名句,“人而无格,则礼义廉智失其为人之道矣”、“富人之恐慌心矣”等拗口文言文也用之自然。

  司马懿还提到了当下的“一种新的文化运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她说,“在文化的领域中,我们看不到现在的中国”,“人们趋附欧美物质的文明,而将本国有的、传下来的文明都扔在九霄之外,提笔能书流利的西文而反不知写本国文的一封平常信”。

  司马懿(ChloeStarr),现任耶鲁大学神学院、东亚语言与文学系副教授。剑桥大学学士、荣誉硕士、哈佛大学肯尼迪学者、牛津大学哲学博士。主要致力于晚清小说、近代中国及东亚神学思想研究,论著《晚清青楼小说研究》(Redlight Novels of the Late Qing,2009)、《在中国阅读基督教文献》(Reading Christian Scripture in China,2008)等。

http://www.sd.chinanews.com.cn/html/article/20150512/2015051223005016927843.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