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一早,身患炎症性肠病的35岁临沂王先生专门赶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华美楼门口参加咨询问诊,在得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李延青耐心细致的诊断指导后,王先生连连称赞,感叹不虚此行。当天,是第6个“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今年的宣传口号是“爱常在,你并不孤单”,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肛肠外科、营养科、影像科、病理科等专家在华美楼门口开展“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大型义诊活动,为广大肠胃病患者提供权威的专业健康指导服务,义诊现场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志愿者热情地组织患者有秩序地排起长队。
记者采访李延青了解到,目前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亚洲国家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患病率正在迅速增高,中国大陆近10年的有关临床报道及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的病例数量逐年增加,男女患病率相近,从年龄层来看,15-35岁的年轻人往往为高发人群。”李延青说。
据悉,由于认知水平较低,炎症性肠病在中国的诊疗远远不及西方国家,时不时的胃肠疼痛、频繁腹泻、便血等都可能是炎症性肠病的症状。炎症性肠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普遍认为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李延青告诉记者,炎症性肠病作为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处于营养消耗状态,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患者的恢复极为重要。“炎症性肠病患者要有规律的生活和作息习惯,目前普遍认为患者应该遵循高热能(如馒头、面包和米饭等主食)、高蛋白(蛋清、瘦肉等)、高维生素、少油和少渣饮食的膳食原则。少食用海鲜、牛奶、膳食纤维等,海鲜食品里的蛋白质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加重病情;牛奶可能会引起胀气、腹痛等症状的加重;膳食纤维则可能会增加对肠道的刺激,增加排便频率。同时,患者还应该做到少食多餐,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减少食物对胃肠道的负担。”李延青说。 本报记者 贾小漪 通讯员 于莉娟 摄影报道
rkb.e23.cn/shtml/rkdb/20150521/14397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