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姜菲菲 通讯员于莉娟)5月19日是第六个世界炎症性肠病(简称IBD)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肛肠外科、营养科、影像科、病理科等专家在华美楼门口开展“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大型义诊活动,为广大肠胃病患者提供权威的专业健康指导服务。下午,医院还举行了炎症性肠病患者教育讲座,进行疾病宣讲。
据了解,炎症性肠病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普遍认为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表现为反复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持续时间在4~6周以上,除肠道症状外,还可有肠外表现,包括口腔溃疡、外周关节炎、眼部虹膜炎等。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粘液血便。
而克罗恩病患者的表现多样化,主要有腹泻和腹痛,可有血便,还可能出现体重减轻、发热、食欲不振、疲劳、贫血等全身症状,青少年可见生长发育迟缓,肠道外表现与溃疡性结肠炎相似,可并发瘘管、腹腔脓肿、肠狭窄、肛周病变。其中,腹泻、腹痛、体重减轻是其常见症状。
记者通过采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延青了解到,以往IBD高发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好发于青壮年,可能与我国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越来越西化有关。
李延青院长告诉记者,良好饮食习惯对于患者的恢复极为重要。目前普遍认为患者应该遵循高热能(如馒头、面包和米饭等主食),高蛋白(蛋清、瘦肉等),高维生素,少油和少渣饮食的膳食原则。少食用海鲜、牛奶、膳食纤维等,海鲜食品里的蛋白质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加重病情;牛奶可能会引起胀气、腹痛等症状的加重;膳食纤维则可能会增加对肠道的刺激,增加排便频率。同时,患者还应该做到少食多餐,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减少食物对胃肠道的负担。
http://jkb.e23.cn/shtml/ddjkb/20150521/14396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