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不仅是雨水,也包括污水。记者26日采访了解到,我市将陆续启动新建污水处理站、扩容水质净化一厂以及提升改造17处污水处理站等工程。到2017年5月工程全部竣工时,全市一年将增加污水处理能力2555万吨,污水处理率将从现在的94%提升至98%。
污水处理率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我市主城区有5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以及政府管理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厂20座,年处理城市污水约3亿吨,以94%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济南遵循分散和集中并重及上游优先的原则,先后新建英雄山边沟、赤霞广场、新泺大街等分散式污水处理站,缓解大型污水处理站压力。通过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建设,片区内的污水得到就近处理,产生的再生资源——中水也能就近用于绿化、环卫及河道景观用水,并通过河道下渗补源。
目前,位于赤霞广场南侧的赤霞广场污水处理站正进行调试及绿化恢复工作,每天可处理1万吨污水,用于绿化和河道景观用水。待下游的民生大沟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多余中水还可在此下渗补源。
所有工程后年5月完工
记者获悉,下一步,我市还将继续加大污水收集及处理能力。按照《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计划》,我市将新建二环南路(大涧沟)污水站,设计规模近期为每天1万吨,远期为每天2万吨,处理后的中水可作为下游河道的清水水源,同时可经河底下渗,增加地下水资源储量。此外,主要收集主城区污水的水质净化一厂也将扩建,每天可增加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实现改善河道水质、降低污染物排放标准。
我市还将对17处污水处理站进行提升改造,包括工商河、山东电力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兴隆校区等。工程将对存在问题的设备进行更换和修缮,提高出水水质,使排入河道的中水能满足地表水转换地下水的水质要求。
据了解,这一系列工程将于2017年5月份全部完工,加上赤霞广场污水处理站,济南每天可增加7万吨污水处理能力,一年就是2555万吨,从而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城市污水处理率98%的目标。(本报记者 鲁婧)
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150527/14424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