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小人物大时代,生活卑微不卑贱

发布时间:2015-05-27 00:00:00 发布来源:山东商报2015年05月25日 作者:杨洁

37.jpg 

36.jpg

《钢的琴》剧照

  5月22日起,第九届西宁FIRST 青年电影展中国巡展济南站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山东商报幕味俱乐部、济南泉城时光、山东大学学生电影协会、山东师范大学第五维电影社协办,在山大展映场中放映了两部影片:《锤子镰刀都休息》和《钢的琴》,不约而同,这两部都是东北题材的影片,前者讲述了黑龙江小城鹤岗的小人物荒诞故事;后者传递了东北某重工业城市(拍摄地在辽宁鞍山与辽阳之间的一个老拖拉机厂)工厂里的文艺梦。两部东北题材的电影,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生活咸淡,滑过人物面庞的长镜头、厮打时的摇晃镜头,东北,广袤的冰天雪地,还有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就这样呈现在人们眼前。

  东北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通常都是以喜剧的包装形式输出,作品里,人物角色的行为夸张化,甚至有几分荒诞滑稽,总有那么两三个人物要负责扮演“喜感有余,智商不足”的角色,按照这个规律捋一捋:《刘老根》是这样,《乡村爱情》系列同样遵循此规律,而 《锤子镰刀都休息》依然。一周时间创作剧本,一辆金杯车就拉完的剧组,一干东拼西凑的器材,跑到自己最为熟悉的家乡,16天时间完成拍摄,半年时间完成剪辑。独立导演耿军以这样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 《锤子镰刀都休息》这样一部优秀作品。

  电影片长只有52分钟,讲述了鹤岗小城里几个试图靠抢劫度日的人的生活。外表或滑稽,或丑陋,但在内心深处却是软弱简单的。导演耿军接受采访时就说过,这是一个关于”锤子包上毛巾的软弱故事“。

  《钢的琴》更是一代人的挽歌。

  电影《钢的琴》有一个简单的动机——失业又离异的工人、手风琴演奏者陈桂林,为了保留女儿的抚养权,召集一票各色人等,用工厂废料为女儿制作一架钢琴。片子巧妙借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时代背景。工人们下岗、转业,工龄被买断,手里捏着钱面对突然充满变数的人生。

  现实里小人物的挣扎、彷徨和悲喜都在《钢的琴》里一一呈现、充斥苏联理想残片和下岗转业工人的辽宁工业城市,一群穿着毛背心和夹克的中年男人的故事,带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怀。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生活卑微但不卑贱,因为他们的梦在支离破碎中依然壮烈。杨洁

http://60.216.0.164:99/html/2015-05/25/content_159748.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