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让独居老人“不再只一个人” 专家称子女要尽义务(图)

发布时间:2015-06-12 00:00:00 发布来源:齐鲁晚报2015年06月11日 作者:王晓莹 李艳艳 王风伟

2222.jpg  

  天天敲门小组成员敲开一位独居老人的门。(图片由永长街社区居委会提供)

  齐鲁晚报济南6月10日讯(见习记者 王晓莹 实习生 李艳艳 王风伟)本报6月10日A12版的《邻居撞开门,才知独居老人去世》报道中,终身未婚、无儿无女的老张独自生活,去世时却不为人知。在唏嘘同时,不仅引发人们思考,像老张这样的独居老人还有多少?人们又该如何对这个特殊而脆弱的群体予以关注?

  天天有人来敲门独居老人不孤单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上的老龄人口不断增多,独居老人在整个老龄人口群体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这类独居老人或未婚,或丧偶,因而独自居住,个体生活似乎与社会“隔绝”,但他们真的与这个社会“无缘”吗?

  89岁的辛大爷家住济南市历下区泺源街道办事处永长街社区,和老伴儿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子女。十多年前,老伴儿去世后,辛大爷便开始独自一人靠低保生活,成为了一名独居老人。与辛大爷情况类似的老人,在约有6000 人居住的永长街社区中,有16位。

  辛大爷虽然年过耄耋,但身体还算硬朗,平时喜欢在社区居民楼下散散步,自己做饭,有时也喝点小酒,独居生活过得自在惬意。近三年多来,每天辛大爷的家门都会被敲开一次,敲门人上门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并照顾其生活起居。某种程度上来说,辛大爷的惬意生活其实源自这种形式的“天天敲门”。

  “辛大爷说话很有趣,有时给他打电话,他都会乐呵呵地回答 ‘我还没死呢’。”历下区泺源街道办事处永长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尚君说,社区里的独居老人最期盼的就是“敲门人”。

  志愿者服务上门老人世界不封闭

  老人们口中的“敲门人”,就是永长街社区成立于2012年10月的 “天天敲门”小组,至今已经坚持了三年。据尚君介绍,该小组由社区党员、志愿者、各居民楼组长和社区工作人员组成,成员年龄从20岁到50岁不等,他们每天都会去看望一次社区里的独居老人,记录并向社区汇报老人的相关情况。

  “志愿者给老人们倒水、修电路、换灯泡,也有政府出资雇用的阳光大姐来给他们收拾房间。”尚君说,有些老人还喜欢工作人员给他们读报纸,“他们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从国家大事到社区活动,他们都想知道。”

  “天天敲门”小组更像一种跟踪式服务,小组成员必须确保每天都能见到这些独居老人一面,或者每天都与老人保持一次电话联系,以便及时跟踪到老人的身体状态和生活状况,尽快采取相应解决措施。“不一定是必须进老人家门,在路上碰见也行,只要确保老人健康平安。”

  “天天敲门”小组首先在永安街社区开展,收效显著后,泺源街道办事处其他四个社区都成立了 “天天敲门”小组。

  专家:社区化养老机制更应得到提倡

  对天天敲门的做法,尚君介绍说,户政部门会对符合年龄标准的老人进行数量统计,不少地方会专注于老人发放长寿补贴,但均未涉及到独居老人的具体服务事宜。“户籍部门会和社区一起做关于老人的统计工作,但也不会细化到独居老人,因此成立这样的小组很有必要。”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也认同这一说法,他认为,解决独居老人的问题,既要靠子女也要靠社会,而社区化的养老机制更应得到提倡。从子女方面来讲,赡养老人是子女的天职,子女平时没时间的话也要给老人多打电话,多与他们交流沟通,照顾老人的精神世界。从社会方面来讲,社会上要形成社会化的养老体系,建立专业化、常态化的养老机构。王忠武建议,应增加养老投入,在社区内增加养老机构,形成社会化、社区化的机制。“在每个社区内建立养老场所,给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让老人在白天、夜间都能够得到照顾。”

http://www.qlwb.com.cn/2015/0611/399755.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