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传统产业到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的历程,工研院一直扮演着科技龙头和创新引擎的角色。通过参考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成功模式,结合济南市的产学研优势,市政府、山东大学、省科技厅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就推动建立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山东工研院”)成立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后达成一致。7月10日下午,山东工研院正式宣告成立,开启了我市产学研合作全新模式。
建设发展载体
采取“一院两基地多园区”模式
山东大学校长张荣表示,山东工研院的建设发展载体,采取“一院两基地多园区”模式:“一院”即在工研院联席会议和工业办公室主持下,由众多专家、投资机构、科研项目形成的工研院聚合体;“两基地”分别指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建设的工研院科研及孵化基地,和在济南创新谷济南轻轨R1线终点站建设的产业发展基地;“多园区”是指在两基地培育的企业、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结合济南市正在各个县(市)区推动建设的“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特色”的差异化产业布局,进入到不同专业园区进行技术辐射、规模化发展,形成专业集聚的专业化园区发展,从而搭建完成全产业链成果转化体系。山东工研院初期将重点建设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信息、新能源、环保与节能、电子与光电、能源与化工、生物医药与器材等8个研究方向。
产学研合作
全国首个采用“基金筛选项目”
放眼国内,广州、东莞、杭州、昆山、苏州等发达城市中,工研院正在如火如荼为当地产学研合作布局谋篇。相比之下,山东工研院不仅科研实力雄厚,更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基金筛选项目的产学研结合体。为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山东工研院专门成立“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基金管理公司”(简称“基金公司”),资金规模20亿元,首批融资4亿元,基金由政府、大学作为最初发起人,目前已有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以色列英菲尼迪投资集团(中国)公司、山东黄金集团、济南市风险投资公司等多家企业、机构确定参与发起。
据了解,由基金筛选项目、用基金支持发展的新的运作模式,既可以有效避免闭门造车、产业化难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吸引全社会资金支持产业发展。
对社会开放
为济南市打造“超级孵化器”
山东工研院将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产学研结合”为基本原则,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和国际一流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满足山东乃至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重大需求,引领行业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山东工研院将加挂“山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的牌子,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对社会开放,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社会资本。
对济南市来说,成立后的山东工研院将为济南市打造一个“超级孵化器”,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及企业优势力量,整合技术、人才、资金资源,开展研究开发、技术辐射、成果转化、国际合作、企业孵化等工作,加速高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引领行业创新、产业创新,加快济南市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成为济南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报记者 许凯 通讯员 李婷)
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150711/14595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