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牛远飞
7月10日,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工研院)共建协议签署仪式在山东大学隆重举行,标志着济南市与山东大学、山东省科技厅三方共建的山东工业研究院正式成立。山东工研院将以“科技研发带动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为任务,从创新研发、人才培育、衍生公司、育成企业、技术服务与技术移转等过程,助力济南“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破解科技成果“入市难”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科技创新的软实力在省内首屈一指。数据显示,企业研发机构806家,高校37家,高新技术企业514家。今年前4个月,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1097件,同比增加38.69%;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49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56件,位居全省首位。
但在2014年的经济数据中,有一个指标让济南感到“压力山大”。济南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排全省第八位。要让济南的创新优势转化成生产力,推动企业的科研创新,还需要产学研的进一步融合。
一面是拥有优质创新资源和大量专利成果,一面却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多年来,科技成果“入市难”问题,成为制约济南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之一。
在签约仪式现场,一位来自高校的老师告诉记者:“科技成果转化‘梗阻’在于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脱节。”目前研发的科技产品在技术工艺、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难题。
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对于有效解决济南市高校科研活动与产业发展需要对接度不够、转化率特别是本地转化率相对较低等问题,意义重大。
成果转化有了新载体
当前,济南市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济南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在刚刚召开的市委全会上确定了“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目标定位,提出要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这就需要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济南市落地转化。山东工研院的成立可以有效解决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纵观国内外发达国家地区从传统产业到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的历程,工研院一直扮演着科技龙头和创新引擎的角色,通过参考世界发达国家、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成功模式,结合济南市的产学研优势,在解决济南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方面,确定了一条更具济南特色的发展道路。
山东大学校长张荣表示,山东工研院的建设发展载体,采取“一院两基地多园区”模式:一院即在工研院联席会议和工业办公室主持下由众多专家、投资机构、科研项目形成的工研院聚合体;两基地分别指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建设的工研院科研及孵化基地,和在济南创新谷济南轻轨r1线终点站建设的的产业发展基地;多园区是指,在两基地培育的企业、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结合济南市正在各个县(市)区推动建设的“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特色”的差异化产业布局,进入到不同专业园区进行技术辐射、规模化发展,形成专业集聚的专业化园区发展,从而搭建完成全产业链成果转化体系。
国内首创由“基金”筛选项目
相比广州、东莞、杭州、昆山、苏州等发达城市中正在如火如荼为当地产学研合作布局谋篇的工研院,山东工研院不仅科研实力雄厚,更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基金筛选项目的产学研结合体。
为充分发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设立了“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基金”,规模20亿元,首期融资4亿元,基金由政府、大学作为最初发起人,目前已有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以色列英飞尼迪投资集团(中国)公司、山东黄金集团、济南市风险投资公司等多家企业、机构确定参与发起。
记者了解到,由基金筛选项目、用基金支持发展的新的运作模式,既可以有效避免闭门造车、产业化难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吸引全社会资金支持产业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在项目成果选题过程中就可以坚持面向企业、面向成果转化、面向产业化,使科研成果直接运用到经济发展中,使科学研究更加接地气。
成立后的山东工研院将为济南市打造一个“超级孵化器”,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及企业优势力量,整合技术、人才、资金资源,开展研究开发、技术辐射、成果转化、国际合作、企业孵化等工作,加速高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引领行业创新、产业创新,加快济南市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成为济南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力量。
http://difang.gmw.cn/newspaper/2015-07/17/content_107939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