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张荣: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

发布时间:2015-08-17 00:00:00 发布来源:走向世界-天下泉城微信2015年08月17日 作者:盛利 丁宁

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专访山东大学校长张荣

合作 1.jpg

640.jpg

      张荣说要按国际一流标准筹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在这个国际学术盛会大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图/宗爱迪

      作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承办方之一,从大会最初的申办再到筹备,山东大学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着重要乃至关键性的作用。

      随着大会即将开幕,整个山东大学的学术会议氛围越来越浓厚,围绕大会的一切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在一个雨后的上午,本刊编辑部走进了山东大学,就大会的相关情况采访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山东大学组委会主任、山东大学校长张荣教授。

      天下泉城:这次大会能够在山东举办,得益于很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八马同槽”的人文学科盛况被誉为佳话。如今,山东大学对于这种深厚的人文底蕴传统有哪些继承和发展?又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荣:是的,山东大学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悠久的学术渊源,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文史见长”和注重人文精神的特色。

      20世纪30年代的国立山东大学时期,杨振生、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老舍等学界大师会聚于此,“成为京沪以外的另一个学术重镇”。到了50年代,山东大学又有一大批著名的文史学家如陆侃如、冯沅君、童书业、王仲荦、赵俪生、殷孟伦、殷焕先等执鞭任教。他们联合创立了著名的《文史哲》杂志,发起了一系列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讨论与学术争鸣。他们在学术界的广泛影响和崇高声誉带动了学校传统人文学科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山东大学人文学科薪火相传。前辈学界大师开阔的眼界、深厚的学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沉潜学问的精品意识、研故出新的学术追求,成为山东大学文科的良好学术传统,并被后辈学者继承下来,为山东大学的人文社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山东大学在继承、发展山东大学人文学科的底蕴传统基础上,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山东大学特色的国内一流学科与学科方向,打造了一批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平台,取得了突出成绩。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历史上曾在先秦诸子、汉魏乐府及杜甫研究、中国诗史、古代戏曲等方面取得过辉煌建树。目前该学科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拥有文艺学国家重点学科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开拓的生态美学、审美文化等也已形成特色。

      历史学也是传统优势学科,向以学风扎实严谨、学术传统优良而著称。目前拥有中国古代史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先秦秦汉社会经济史、魏晋隋唐政治史、唐宋明清经济文化史等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哲学目前拥有“易学与古代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和“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刘大钧先生的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特色鲜明,已经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易学研究中心。

      《文史哲》是1949年之后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驰名国内外学术界,集多种盛誉于一身,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大学学报的品牌,有着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之王的美誉。2014年6月,《文史哲》英文版创刊发行,为中外学术界搭建了沟通对话的重要桥梁。

      此外,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中国义和团研究学会、中国周易学会、中国墨子学会、中国辛弃疾和李清照学会等5个全国一级学会挂靠山东大学。这些学会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繁荣学术、扩大山东大学在海内外学术界的声誉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时期,山东大学提出了在建校120周年时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文社会科学积极搭建大平台,大力推进国际化,谋求大发展。山东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六家高校,以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孔子研究院、夏威夷大学等,共同组建了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协同创新的效应已经得以展现,例如,中心主办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等,均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世界文明交流对话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此外,山东大学继承和发扬深厚悠久的子学研究传统,承担“《子海》整理与研究重大项目研究,,首批重大成果已于2013年11月发布,为传统文化研究奠定更加坚实的学术基础。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推进的“全球汉学联盟”

      天下泉城:作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具体承办方之一的山东大学,从大会申办到如今大会即将召开,山东大学在这期间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荣:2009年初,在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主持下,中国史学会再次启动大会申办工作。经过讨论,中国史学会认为,如果大会能在中国举行,济南是大会最佳举办地,山   东大学是最佳联合承办单位。

      山东大学积极回应中国史学会关于在山东和山东大学举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设想,时任校长徐显明教授明确表态,感谢中国史学会的信任和支持,山东大学将积极承担相应的义务,并全力以赴配合中国史学会做好相应的工作。其后,山东大学与中国社科院、中国史学会多次进行工作交流,对申办工作的各项具体事宜进行了周密安排。

      同时,山东大学扎实做好各项筹办准备工作,将筹备和举办本次大会作为2015年最重要的工作项目。为了做好大会各项筹备工作,1年前,学校成立由我任组长,副校长陈炎、陈子江,总会计师曹升元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历史文化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大学筹办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咨询专家组和大会秘书处,其中大会秘书处下设对外联络、学术、宣传、后勤保障等11个项目工作组。研究制定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会务实施方案》。2013年4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网站正式开通运行,招标签约的会务服务单位通过该官网受理国内外学者的注册报名工作。2015年1月21日、5月16日,山东大学组委会先后两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介绍会议筹备有关情况,并同时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中国历史学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参加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经历与感想、中国申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过程、本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召开的意义作主题发言,并就本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会议主题、会议组织原则、会议宣传工作等具体事项提出建议等。

       此外,山东大学招募了500名山东大学学生志愿者服务济南主会场,同时我们积极协调团山东省委,招募约260名有关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6个卫星会议。这样,山东大学从组织架构、人员保障、工作机制方面,真正形成了举全校之力推动落实此次大会会务筹备的工作格局,从而保证了各项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期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织有关学者和研究生编写了《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简史》两本画册,对于了解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历史和近代中国对外学术交流史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由山东大学主办的《中国历史评论》杂志专门设立了“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固定栏目,刊登与大会有关的文献或文章。2015年8月还将出版《中国历史评论》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专刊。

      必须强调的是,山东大学对本届大会的申请和之后筹备工作都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山东省领导、国际历史学会、中国史学会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山东大学与中国社科院、中国史学会积极配合,按照既定方案,全力以赴、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扎实做好各项会议筹备工作。这期间也得到了中央、省、市各个媒体的积极配合和有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山东大学组委会表示诚挚的感谢。

      天下泉城:这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进亚洲,当然也是首次走进中国,其意义不言而喻。本届大会相比之前的21届有哪些特色?

      张荣:除了尊重大会办会传统之外,这次大会还有很多过去没有的创新措施。我们想通过这届大会,通过展示中国人的智慧,或者说运用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来开发新的办会活动。

      一方面是我们首次开设了卫星会议和平行会议。除了在济南有主会场之外,还在济南(章丘)、青岛、淄博、济宁、泰安、聊城等6个城市,开设六场卫星会议。这些会议的目的是进行历史学的研究,但更多体现的是专题,也是一次全面展示齐鲁文明、推动山东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难得机遇。

      除此之外,我们还设立若干平行会议。一个是教育部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暨全国高校历史学系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一个是在国家人社部支持下召开的全国历史学博士后学术研讨会。其目的是大家集体发声、集体展示、集体亮相。

      另外一个重要的创新是我们在这次会议上把研究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放到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史学大会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办,那个时候根本没有研究生的概念,所以那时候没有对学生开放的特殊安排。这么多年来,这个传统里面也没有这样的安排。但是我们这次不仅对研究生参会免注册费,而且我们还专门开放了一个研究生墙报专场,给研究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这届大会还将举行首届“国际历史学会-积家历史奖”颁奖晚会,这是大会115年历史上首次颁发学术奖项。

      天下泉城:您前面讲了这次大会的创新之处,在创新之外又坚持哪些办会原则?

      张荣:鉴于大会具有的重要政治意义及文化意义,自申办以来,山东大学组委会与中国社科院、国际历史学会、中国史学会积极沟通,在创新的同时也确定了办会原则。

      首先是坚持学术主导。从大会的设计和组织来看,我们在更广更深的角度上筹划了多种方式、多个层面的对话活动,注重会议的高端性和前沿性,把大会打造成高端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彰显大会的学术水平,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第二要尊重办会传统。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00多年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办会模式,我们的工作创新应建立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以开放、理性的态度组织办会。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来借鉴过去已经形成的一些经验,这样可以让我们办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少走弯路。

      三是我们精心策划各类项目,做好大会各项工作,希望体现出一流的办会标准。能够真正展现出中国水平、山东水平,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和山东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底蕴,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取得的新成绩,努力办成一届高质量、富内涵、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文化盛会。

      当然在坚持高标准的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勤俭办会。在确保办会质量的前提下,厉行节约,精打细算,务求实效,这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会风的要求。

      天下泉城:史学大会作为一场全球性的文化盛宴,在山东大学召开,会对山东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张荣: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济南召开,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将改变历史学的西方格局,使中国历史学走向世界,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国际主流学界的一个重要变化。

      而在以历史学为中心的人文学术主流化进程中,中国价值的国际表达、“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将得到更为广泛的理解,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价值体系的差异将得到更为积极的尊重。借助这个舞台可以让世界更好的倾听中国声音。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必将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人文学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对于山东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同样意义深远。可以直接推动包含历史学在内的整个人文学科的发展。本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题目丰富,又有深度和广度的变化,实时地体现国际主流学界动态,届时将有近千名的国外学者齐聚山东大学,他们会带来新的史料、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会议的召开将为山东大学历史学科甚至人文学科学者提供一次极佳的向国际史学界学习的机会,使我们了解国际史学界在研究什么问题,以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这些问题,从而进一步缩小中国史学与国际史学的差距,为中国史学、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出一条创新路线。这对于人文学科发展研究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与大会同时举办的卫星会议,结合山东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优势与特色,既充分彰显了山东大学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又向世界更全面地展示山东历史的深厚底蕴,凸显各地文化特色,更全面展示山东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良好形象。这些卫星会议的召开必将进一步推动山东大学在齐鲁文化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快速发展。

      同时,学校在大会期间,力促历史学、考古学、文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与国外顶级研究机构和著名学者实现对接与对话。在人才交流、成果交流、学术合作的规模、深度等方面将是空前的。大会的召开既是展示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绝好时机,更是山东大学国际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将极大提升山东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天下泉城:山东大学又如何运用这次大会的契机来促进山东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

      张荣:山东大学积极利用这次大会的契机来促进人文学科的发展,大力推动人文学科研究与推广的时代化、集成化、国际化和大众化的“四化”建设。首先,动员全校人文社科学者积极参加本次历史科学大会。目前山东大学注册参会人数超过300人,涉及文史哲政经管法等各个学科;在六个卫星会议的策划方面,既结合山东历史的深厚底蕴,凸显各地文化特色,又结合山东大学人文学科优势和未来发展的规划,切实推动人文学科的快速发展;借助大会的推动,努力使《中国历史评论》发展为一个具有长久影响力的权威学术平台。

      同时,提前规划大会的后续效应,为山东大学人文学科国际化打造一个具有长久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平台。在大会期间,学校将选取部分国外著名研究机构和知名学者在大会期间与学校相关学科实现对接,目前选定的学科主要是历史学、考古学、文学、哲学等。大会结束后,相关学科与科研机构通过拓展交流途径,健全合作机制,以期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专访山东大学校长张荣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