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大学王育济教授、姜生教授出席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大会。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成员国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始于法国外交史学会
1898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自1900年巴黎“国际比较史学大会”开始,成为独立发展的学术组织。大会至今已经召开了21届。
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于1926年5月25日在日内瓦成立,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常设机构,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分支机构。通常情况下,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与东道国史学会合作,每5年召开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包括两类组织,一类是各国国家级历史学会,现有53个国家成员。另一类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成立起来的研究各类特定历史领域的专业委员会。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设有执行局,负责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日常工作的运行和协调。
1900年至1923年,欧洲历史学家先后在欧洲各大城市组织了五次规模较大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分别为巴黎、罗马、柏林、伦敦、布鲁塞尔。
对历史学自我认知的需要成为推动大会成立的学科动力,欧洲国家历史学家需要一个表达对于世界和平与国际主义不同理念的平台。帝国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国际组织大批涌现,近代史学开始成熟,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应运而生。
1900年,被称为“世纪之总”的第9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高达5000万人。作为博览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首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也在巴黎召开。
1903年第2届的罗马大会开幕式很隆重,意大利国王及其他政要出席,刚刚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历史学家蒙森等担任名誉主席。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发展史上,罗马大会标志着史学大会正式成为一个常设组织,与会者们对此形成了共识。
1913年第4届伦敦大会期间,与会历史学家受到了国王、坎特伯雷大主教、英国大贵族、各种博物馆、剧院的热情招待。1923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第五届大会上,比利时国王不仅参加了开幕式,还接见了大多数参加会议的人员。比利时首相担任组委会主席。共23个国家的700多名学者参与了这次会议,会上超过350次的报告涵盖了历史研究的各个方面。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除组织了1923年的布鲁塞尔大会、1928年的奥斯陆大会、1933年的华沙大会和1938年的苏黎世大会外,主要还做了两件事:一是致力于维护战后的国际和平,使因战争而破裂的国际史学界重新联合起来,二是组建了酝酿已久的常设性组织——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
国际史学会章程宣布,委员会的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历史学的发展。委员会负责组织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决定每届大会的时间和地点,决定筹备史学大会的各国史学委员会构成等。
1950年第9届巴黎大会已有来自33个国家的1400人参加,会上通过的具有制度性变化的决议之一即是正式加入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委员会,以后任何历史组织都必须通过国际历史学会才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联系。
1955年第10届罗马大会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第一次与会,大会议题突出新史学。1955年9月15日,我国的《新华社新闻稿》(第1931期)以《第十届国际史学家大会闭幕》为题作了会议闭幕报道。
1960年第11届斯德哥尔摩大会吸引了5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者参加大会。苏联和东欧的历史学家与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学家就一些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西方的评论说:“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名字主宰了斯德哥尔摩大会”。
1980年,第15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中国历史学家首次派代表团出席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教授任团长,代表团共13人。
1985年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第16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在各国隆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与会学者代表3000多人,共提交论文238篇。联邦德国总统理查德·魏茨泽克到会发表热烈贺词,强调了历史学家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学术合作与繁荣中的作用。
大会闭幕式上,中国史学会代表团团长刘大年教授在各国代表发言环节第一个被请上台致词。许多国家的学者对中国学者颇为关注,德国学者还非常关心山东大学对德国史的研究现状。
2000年,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2000年正值奥斯陆建城1000周年纪念,千禧年成为会上三大主议题之一。
在第21届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由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任团长的中国代表团申办2015在中国召开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获得成功,这是大会百余年历史上首次在亚洲举办。2010年8月26日,国际历史学会进行了投票表决,有8票反对,5票弃权,36票赞成,赞成票超过三分之二。8月28日在闭幕大会上,新任国际历史学会主席向大会宣布,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在山东济南举行,由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大学承办。(逄辑)
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150818/14731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