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

发布时间:2015-08-24 09:16:32 发布来源:《社会科学报》总第1474期1版 作者:汪仲启 邢 霞 祁 蒙
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开幕

  8月23日,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开幕。习近平主席专门为大会发来贺信,国务委员刘延东、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到会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本届大会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由国际历史学会主办,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大学承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于1900年,每五年举办一届,是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历史学盛会,被称为“史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大会以“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为主旨,来自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名代表将出席各类会议。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所指出,历史研究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利于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致辞中希望各国学者交流对话、传承创新,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为促进多样文明和谐共生做出更大贡献。
  

  “史学奥林匹克来到山东”

  
  由孔孟之乡、齐鲁文明所在的山东省举行此次大会可谓恰如其分。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致辞中指出,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经蕴育出灿若星辰的文化大师、东方最繁华的城市、与希腊雅典学院同期的稷下学宫,诸子百家激荡汇融,生成中华文化的基因。在应对今天的难题时,人们仍向历史寻求智慧。山东大学校长张荣说,史学界奥林匹克会议在文化强省、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的故乡山东省召开,由中国史学会和拥有114年办学历史并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共同承办,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逻辑。“一切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是历史科学,而中国的历史科学是从山东起始的。”

  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表示,110年来,大会从未涉足过亚洲国家。而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关于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的历史研究自然开始获得某种“世界性的”意义和关注。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她说:“欧洲人等到18世纪才完全了解到中国丰富的文化”,而今天,“国际史学会已为多元文化议题和跨越不同文化边界打开大门”。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介绍说,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学家一直抱着浓厚的兴趣在关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召开。早在1905年,中国学者就开始期待在柏林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923年,当第五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布鲁塞尔闭幕不久,中国未来的历史学家、东南大学历史系学生向达就在南京的《史地学报》发表了翻译自美国的长篇介绍文章。1938年,胡适作为中国历史学家第一次出席了在瑞士苏黎士举办的第八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980年8月,以夏鼐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布加勒斯特第15届大会。1985年8月,以刘大年为团长、季羡林为顾问的中国代表团一行20人,出席了在联邦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第16届大会,标志着中国史学界彻底结束了与国际史学界隔绝的状态。2010年8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历史学会各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史学会的申办获得通过,“这意味着大会第一次走进亚洲。”

  本届大会设有四场主题研讨,分别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情感的历史、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关联、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另外大会还安排了特别议题、联合议题、圆桌会议、国际历史学会附属组织会议、特别会议、晚间会议、青年学者墙报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共计170余场,各类会议共计175场。大会分济南主会场和6个卫星会议、2个平行会议会场。参会的中国历史学者超过了1500人,规模也为历届之最,可以说各个会场都能听到中国历史学者的声音。正如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说的,济南大会的成功举办将证明国际历史学会代表大会的选择是正确的,“济南大会将打破欧洲中心主义,走向亚洲,走向世界!”


  自然与人类是历史研究的永恒话题

  
  当前世界各国的历史研究各有侧重,但仍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本次历史大会开幕式中学者演讲的主题为“自然与人类历史”。“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曾这样描绘历史的多样性。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许历史研究能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塞内加尔学者马马杜·法勒从非洲本土世界的建构来看待自然和历史。他认为土地是一个历史课题,任何自然与历史的连接点都产生了一个历史课题。历史和人类构成一种历史,这历史就是土地。这不是一种没有等级的世界的一个地点范畴,这就是本土世界。土地是“一个地理空间,它基于一个人类社群,后者在其历史中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学识、实践特征的整体,而这些特征的基础在于自然环境与人类因素之间的互动体系。各种经营方式表现了某种独创性,赋予某种特征,使得这个空间内的独特产品和服务能广为人知,而生活在该空间的人也随之具有自身特征。”在非洲,土地,动植物系统,人和人的非组织肌体,以村庄、社区和省区为形态的社会动力和组织,所有这些地域范畴一直是其历史的核心。

  意大利佛罗伦萨人文科学研究所安德里亚·贾尔迪纳教授用罗马帝国的经济与生态来反观今天的社会,虽然不是标准的现代帝国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但罗马经济经历了巨大的增长过程,仅次于现代欧洲,经济增长同样造成了生态问题和社会解构现象。罗马帝国用采矿与冶金业来弥补在边境贸易中的损失。通过当地的冰芯分析,古矿区的居民很显然是生活在有毒的土地上,他们的食物和水是容易被空气中的毒素所污染的。罗马在偏远的沙漠地区开采金属的故事是一个代表罗马帝国经济关键要素的缩影。这样肆无忌惮对自然的掠夺给生态与人类带来深远影响,不仅局限在古代,在当今依然如此。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夏明方教授用“寻家之旅:人与自然的生态联姻”来表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用“家”的思路,用夫妻关系或者说生态联姻作为隐喻,来描述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人与自然之间的每一次交流、碰撞或冲突,都是双方更加紧密的渗透与融合;每一次渗透与融合,又会使两者的关联进入新的境界。这一过程,与其说是协同进化,不如说是创造性演化。但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碰撞,并非只有一种令人期待的和谐之局,它常常也会导致退行性的恶果。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记住,人与自然这对“夫妇”,其中的一方“人”,却无法脱离他的对象“自然”而独立生存。站在生态中心主义立场,则“自然之死”或“自然的终结”更加不可能,终结的只能是人,永存的却是自然。人因自然而生,自然亦因人而在,所以结论是走向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生态共同体。


  在历史对话中寻找真知灼见


  国际历史学会的结构中包括3种类型的成员:目前有53个国家史学会、30个国际附属组织以及12个直属组织。可谓范围广泛,规模宏大,几乎囊括了世界各地的历史研究“大咖”。每五年一次的大咖对话,自然能够撞出令人炫目的思想火花。

  然而,随着竞争加剧,历史学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与会者承认,今天所有科学领域的竞争已经加剧,当与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竞争研究资金时,职业史学家和文科研究者未来会面临什么?历史研究常被认为是无用的,因为历史对经济的实际功用是很难证明的。

  “为使历史学科保持活力,我们必须同人文学科、文化研究、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以及博物馆专家进行更为有效地合作。”玛丽亚塔·希耶塔拉建议,历史学者需要与非职业史学家进行更为有效的合作,把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为了激励世界历史研究更好的发展,本届大会的会议执行局还专门设立了一项临时性基金,为诸如来自东欧的年轻学者以及无法从自己所在大学获得经济支持的资深研究员提供资金支持。本次大会还第一次为历史学设置了国际大奖积家历史奖,奖项由瑞士积家手表制造商赞助。目前,第一位得主是法国历史学家格鲁金斯基(Serge Gruzinski),他是全球史和跨国史发展历程中的先驱。评奖委员会介绍说,此奖项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对历史研究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它完全可以和诺贝尔奖或是数学界的菲尔德奖相媲美。”

  自1926年成立,国际历史学会百年来直到今天仍是学术讨论的良好平台,也是展示最具创新性的主题、方法和路径的舞台。今年的大会,有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无疑成为各个会场讨论的焦点,大会主题会场标题就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但是,中外学者对于是“中国影响世界”还是“中国融入世界”有着微妙的判断差异。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员Maria Dolores Elizalde指出,这次主题会议的目的是要去从全球的视角下分析中国,进行共同分析,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史学研究的历史来研究中国对于世界历史意味着什么,而且中国是如何融合到全球世界,并对它产生影响的。所以这次会议的发言人会从全球视野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不同的方面,试图去定义中国在全球化和多元的世界当中所发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研究员则表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这个话题意味着我们在观察中国、讲述中国的故事的时候,要从全球视野下进行,我们要以更开放的眼光进行分析,我们应该去寻找中国和世界之间发生了什么,把中国社会的发展纳入到全球的视野当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指出,今年是标志着世界历史和中华民族命运实现重大转折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值得世界铭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观今益见古,无古不成今,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印兆,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鉴戒。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记述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治国理政思想、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应以科学方法吸收运用,或为借鉴,或为警戒。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亚洲在中国举办,充分彰显了中国文化软实力,这是中国在世界社会科学领域争取话语权和提升国际形象的一次重大实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守卫历史就是守卫人类的正义与和平!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