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七网讯 据校园记者报道 8月23—25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省举行,大会主题是“自然与历史”,来自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名历史学专家参加大会,这是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除山东大学作为主会场外,大会还在聊城、青岛、淄博、泰安、济宁、济南设立了6个卫星会议。由聊城大学与中国史学会、山东大学、聊城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聊城卫星会议,于8月24日上午正式拉开序幕,会议的主题是“运河文化和世界遗产保护利用”。
24日上午的开幕式上,聊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宋军继,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向阳分别致辞,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熙惟代表与会学者发言。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海泉,聊城市政府秘书长马骏等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坐,聊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耿涛主持会议。包括我校历史学者在内的70多位历史学专家参加了聊城卫星会议。
宋军继在致辞中,代表聊城612万人民,热烈庆祝大会的召开,并热忱欢迎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他简要介绍了聊城的人文历史等基本情况,并展望了聊城作为国家“一区一圈一带”叠加区,加快经济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美好前景。
陈向阳谈到,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文明最伟大的创造之一,运河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相关的学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与会学者济济一堂,共同交流运河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够扩大中国大运河在国内外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提升运河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运河文化和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学术借鉴。
开幕式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考古系教授史密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煊,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员会教授、著名文化专家黄泰康,我校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吴欣教授等8位学者分别作主题发言。吴欣教授在题为《大运河利用与保护的历史维度》的主题发言中,阐述了“大运河”这一学术概念,介绍了我校开展运河学研究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方式、方法。主题发言环节由我校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李泉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阮云星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英华教授担任评议人。
24日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分为三组,分别就“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学术价值”“运河遗产保护、文化景观、文化产业”“运河工程、河道变迁”三个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聊城大学统战部部长、运河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王云教授做大会总结。
王云总结本次研讨会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研究内容丰富,研究面广泛。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国运河到世界运河,从先秦到当代,从恐怖主义到文化遗产保护等,各个方面均有涉猎。二是新见叠出。研讨会提出了历史学要善于运用数字手段进行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和学术交流,对运河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以及学术内涵进行了界定,并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中外运河城镇。三是讨论热烈,精神执着。学者们不辞辛劳的研究精神体现了对历史科学的高度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忘我投入。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于1900年,每5年举办一届,是当今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国际盛会,素有“史学奥林匹克”之美誉。本届会议中,首次设立了卫星会议,以举办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作为卫星会议主题,成为大会的一大创新。本届大会还首次为历史学设置了国际大奖“积家历史学奖”,以表彰对史学知识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学人。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我校运河学研究院,对聊城大学多年来坚持开展运河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赞赏。他们还在东昌府区、临清市考察了运河文化遗迹。
http://www.edu777.com/jiaoyu/1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