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有“史学奥林匹克”美誉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22届大会在济南开幕,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历史学家参会。这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本届大会主旨是“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设有“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化的情绪”、“世界史中的革命”、“数码技术在史学中的运用”等四场主题研讨,170余场学术交流活动。未来一周,来自世界各地的史学家将在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国,展开广泛的文明对话和深入的文化交流。
世界历史研究风向标
创建于1900年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当今学术界影响最大的国际盛会之一。每5年举办一届,至2015年前已举办了21届。除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各举办过一届大会外,其他18届大会均在欧洲举行。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被誉为“史学奥林匹克”,不仅聚集了全球顶级的历史研究学者,而且它还是世界历史研究的风向标,反映一定时期世界各国历史研究的共同特点。
在长达115年的会史中,该大会主要由欧美国家举办,研讨主题也主要反映欧美国家学者的研究情况。但近年来,大会的目光开始投向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研究领域和最新成果。2005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出欧美,将对亚非拉国家的历史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大会的6个专题讨论会中,5个是研究亚非拉国家历史的议题,并专门设分论坛讨论中国历史与现代化问题。
中国史学研究影响力日增
1980年,中国史学会申请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应邀参加了同年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15届大会。1982年,中国史学会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并参加了此后的历届大会。在1985年第16届大会上,中国史学会组成以刘大年为团长、季羡林等为成员的18人代表团与会。
中国史学研究在大会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2010年,在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出席大会,并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Water and the History of China” 的基调报告,成为第一位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宣读论文的中国学者。
中国赢得第22届大会主办权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从未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举办过。2010年8月,在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中国史学会派出由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秘书长陶文钊率领的阵容强大的代表团,陶文钊当选为历史科学国际委员会执行局成员。大会正式通过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在中国山东大学举行的议案,标志着中国首次成功获得大会的主办权。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的召开,是改革开放的中国积极推进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发展成就备受世界瞩目的必然结果,将对中国与世界的历史科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产生重要的历史与学术影响。
http://orig.cssn.cn/gd/gd_rwhd/gd_zxjl_1650/201508/t20150825_2134940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