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向媒体介绍本届国家历史科学大会召开以来所取得的办会成绩。
中国山东网8月25日讯(记者 周玉森)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正在中国济南召开,作为大会申办的亲历者,多次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在今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大会在办会水平和学术规模上都超过了以往,到目前为止已经创造了多项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会史第一。
张海鹏说,自己曾参加了多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而这次大会无论从议题、参会国家和人数、主办方服务和媒体关注上等等各方面都是往届所不能比拟的。最让他欣慰的一点就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00年来首次在亚洲,在中国举办,这是中国史学界的光荣,同时也鼓励了亚非拉地区史学者们,让国际历史学界有更多不同的声音得以发出。
张海鹏跟记者盘点了出八个本届大会目前创下的“第一”记录:
第一是规模大、参会国家最多。目前注册参加会议的有2600多位学者,国别90个以上,“这是以前21届都没有过的,21届以前有人数较多的时候,比如说1975年在莫斯科,有3000多人,但是国别没有这么多,在所有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当中,这一次有90个国家的学者参与了我们这次大会,应该是最多的一届。”
第二是主题最新、最前沿。这届大会有四个主题,分别是 “全球视野化的中国”“情感的历史”“历史学当中的数字化转向”以及“历史上的革命”,“前三个主题以往任何一个届历史科学大会都是没有过的,这也是第一。而‘历史上的革命’这个主题以往各届都有。”尤其是在大会首日,整整一天时间,多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学者,分别就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展开了探讨说明世界的目光在看着今天的中国,也在看着历史上的中国。
三是中国学者高“出镜率”。根据会议手册,整个大会由175场会议组成,创历届之最。其中由中国学者主持的会议有16场,担当评议人的中国学者逾70人,论文涉及中国的超过90篇,中国学者高“出镜率”创历届之最。
四是首设“平行会议”和“五个卫星会议”。征得国际历史学会的同意,此次会议还在青岛、淄博等城市举办两场平行会议、5个卫星会议,开大会先河。
五是办会规格高。大会开幕式当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致贺信,贺信中对大会怎么开,今后怎么做研究等细节都有谈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式致辞中讲述了对大会和对历史学研究的期待。国家领导人对会议的密集关注,是以往很少见的。
六是全方位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据介绍,为了这届大会的圆满进行,山东大学共组织大学生志愿者760人,其中山东大学招募500名志愿者负责主会场的志愿服务工作,其他相关地市高校招募260名志愿者负责卫星会议会场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共分为会议服务组、宣传报道组、安全保障组、会务保障组、外事接待组、礼仪服务组、综合协调组、校外文化传播志愿者组共计8个大组。张海鹏表示,之前参加的几届会议从没见过这么多志愿者,在很多细节的地方做得非常到位,服务很周道,特别是为外国学者提供了及时的帮助。
七是媒体舆论公众的广泛关注。国际史学大会虽有“史学界奥林匹克”美誉,但往届会议仅在学术刊物上被报道和关注,没有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而此次会议做到了让历史研究走近大众,“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书写情感的历史”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带动了公众对基础学科研究的兴趣。
最后是节俭宽松的办会氛围。张海鹏透露,此次会议筹办前期即得到山东省政府和财政部的专项经费支持,政府支持表明了其重视学术研究、量力而行创造宽松研究环境的态度。
http://news.sdchina.com/shw/3472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