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学者质疑济南是否有能力举办。我告诉他们,阿姆斯特丹人口只有70万,而济南的人口超过500万,衡量一下就可知道实力如何。并且,中国有高铁,从济南到北京就是一个多小时的事情。而欧洲的大多数火车还是那种慢悠悠的普通火车,根本没法和我们相比。 ——张海鹏
据张海鹏介绍,1985年在西德举办的大会,是中国史学会第一次正式以国家级会员的身份参会。十年之后,在加拿大举办的第十八届大会上,中国史学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申办大会的申请。当时不少人跟我们说,中国能够通过,但最后并没有成功。“2010年在阿姆斯特丹开大会时,我们做了许多准备,想要再次申请举办大会。在代表投票决定之前,我做了十几分钟的讲演,讲中国为什么要申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但是许多外国学者不断在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济南召开?”张海鹏说,“有的学者说他们只知道北京、上海,不知道济南,对济南一无所知,甚至质疑济南是否有能力举办。我告诉他们,阿姆斯特丹人口只有70万,而济南的人口超过500万,衡量一下就可知道实力如何。并且,中国有高铁,从济南到北京就是一个多小时的事情。而欧洲的大多数火车还是那种慢悠悠的普通火车,根本没法和我们相比。”
虽然优势很多,但是在随后的投票环节,张海鹏的心情仍然经历了过山车似的变化。“他们的投票过程首先是宣布反对票,当时主席宣布反对票有8票,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如果今天这个不能通过的话,我要站起来做一个声明,谴责大会依然奉行欧洲中心主义,我当时都已经打起了腹稿。可当宣读完弃权票、赞成票之后,主席宣布说赞成票超过多数,济南申办大会获得了通过,全场响起了一片鼓掌,我的心情才放松下来,打的腹稿也就不需要说了。”张海鹏笑称。
后来张海鹏才知道,当时只有济南一个地方申办大会,并没有人来竞争。“事前我一点都不知情,我以为一定会有好几家争着申办。”张海鹏说,那个时候正值美国的金融危机,欧洲也在经济危机中深陷,都没有多余能力举办大会。“当时如果和中国竞争的话就是日本、韩国、印度,他们有这种可能,但是他们知道我们为申办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邀请国际历史学会的负责人来中国考察,商量申办事宜,并且把这些消息都扩散出去,可能这也导致了这些潜在竞争者的最终放弃。”
国家主席发贺信,如此规格以前没有过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为本届大会的召开发来贺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进行宣读。对于举办国如此高规格的接待,张海鹏认为这在大会历史上也是没见过的,他说:“上世纪20年代有一次教皇出席了大会,有人把这看作是一个最高的礼遇。但教皇不是一个国家实体的领袖,不能代表任何一个国家,所以我认为这并不算是最高的礼遇。1985年的第十六届大会在当时西德举办,当时西德的总统没有出席开幕式,但是总统出席了开幕式后举行的一个小型招待会,并与当时参会的中国史学代表团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还有一些会议也有国家的领导人出席,比如1975年在莫斯科举办大会的时候,当时是苏联的总理给大会致了贺信。这样看来,都没有我们如此重视大会的举办。”
http://60.216.0.164:99/html/2015-08/26/content_169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