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大厦隆重开幕。本届大会将开幕式的主题演讲确定为“自然与人类历史”。近些年,随着全球变暖加剧、稀有动物濒危等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到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上。在开幕式的主题演讲上,来自意大利、塞内加尔和中国的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生态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安德里亚·贾尔迪纳教授,以罗马帝国经济行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探讨了罗马帝国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当时人们对生态破坏的思考。“罗马帝国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最重要的例子是采矿活动。有史料记载,他们认为人类这种狂热的从山上开采大理石的活动,可能会导致不可逆转且危害地球物理结构的变化与破坏,这势必会改变人类的生活环境与条件。”安德里亚·贾尔迪纳认为,这体现出罗马人最基本的生态意识,表明古代人对环保这一现代话题已经存在某种认知。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世界最终将成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生态共同体。”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夏明方教授表示,虽然按照通常说法,生态系统是由非人类生物体与其环境构成的复合体,好像人与生态各自分立。但如果把人作为生物体之一来看待,则它与其他生物体及非生物体同处于一个系统之中,包含在一个更高层次的由人与自然组合而成的生态大系统中。迄今为止,人们曾用各种不同的术语来表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对象性关系”、“伙伴关系”以及环境史家的“混杂性”、“协同进化”等。他认为,这个生态大系统对于人类来说更像是“家”或者“家庭”,可以用夫妻关系或者生态联姻,作为一个隐喻,来描述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
夏明方认为,当前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以及对惨遭蹂躏的生态系统的修复,都包含着人类对“家”的某种情感,体现出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转变。“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可能是个巨人,可是并不能离开生养我们的土地,我们不过是这一土地大家庭中的一具具泥人而已。我们源于土,终将归于土。”
作为一名非洲历史学家,来自塞内加尔谢赫·安塔·迪奥普大学的马马杜·法勒教授以《自然与历史:一种非洲本土世界的构建》为题,阐述了从自然和本土世界的视角来看待非洲历史的问题。他表示,自然产生了一种本土世界,它存在生态学、人类学上的内在一致性,非洲历史研究应该更重视自然和地域范围上的文化现象,自然给予了人类思考历史的新视角。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50824/Articel03004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