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23日在山东济南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女士等与会的历史学家表示诚挚的欢迎。
习近平在贺信中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
他强调: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他指出: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今日的中国
纳 瑞: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巨大无穷,古人用文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盛世,而今我们也在用这些文明来缔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盛世。面对灿烂的中华历史,尤其是近现代的历史能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着的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勇往直前的精神血液,充满着那种不畏强暴、奋勇抗敌、敢于挑战的勇气。正是因为这些力量让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了飞速发展。
对中国现在的发展可以概括为“迈上了三个阶梯”: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级实力迈上第一阶梯,经济建设是基础;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第二阶梯,民生是根本;三是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第三阶梯,国际地位是最终目标。
今日的中国发展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拥有为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气壮山河的气度和海纳百川的胸襟。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牢记和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不谋私利、一心为人民,怀天下,系百姓无私奉献,兼顾政治和民生,维持国家稳定大局。能洞悉世界风云变化,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对外提高绝对竞争力,对内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今日的中国,中国共产党重视历史,在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建设、自我完善中,结合中国现实,根据发展要求不断调整方向,解决最主要的矛盾,以实现国家整体的稳步发展,不断创造出世人惊叹的成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强调着历史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当一个民族成为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的民族时,才具有高度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胸怀宽广,视野开阔,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善用历史以“打磨”自身
黄凌炜:善用历史,以史为鉴,首先就要读史、知史。思维要开阔,不要被“历史”二字捆住了手脚。“史”的边界其实是难以划分边界的,任何过去了的经典事件都可得此称,无论它是进步或倒退,有心人皆可从中领略一二,唯一所用。研读古言古册,来一场与先贤的对话,做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看一看全球资本主义变迁,感受一下西方世界,不做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有时,听一听身边的老前辈讲一讲过去的故事,也会让不曾经历那些过去的我们受益匪浅。正视自己的不足,你总会在过去了的人物中发现与自己某方面的“似曾相识”,并在在对人物的思考中才会不断由内“解剖”自身,才是知史的目的。
善知历史,善用历史,还有另外一个内涵,即我们所做的选择要同步于历史发展的趋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看天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看人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是历史在静静的向前推移,任何人对此都是“动弹不得”,唯有顺应。可是,在当下中国的现实语境下,顺应历史人难见,倚老卖老,不肯放权人比比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规律开始变得“畸形扭曲”。当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之道也应是多角度层次的,不妨将读史知史当做一辅助之道,也可期待引人多一些思考与自我剖析。
牢记历史,方能树立“三个自信”
赖朝梅:总书记的致信,既对历史研究者提出了要求,点燃了今后历史研究之明灯,更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
重视历史,方能增强道路自信的底气。道路自信来源于自我对比的理性认知。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领导核心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翻开近代中国的历史,从1840开始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从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从资产阶级建国到民主建国。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对比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起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一直以追求国家强大、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以铁的事实证明了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赢得民族的复兴。任何一个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人,都会接受这样一种严密的逻辑。
研究历史,方能夯实理论自信的根基。理论自信来源于自我扬弃的理性认知。我们的理论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中,我们先后抛弃了“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抛弃了苏联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翻开中国近现代史,不管是地主阶级的自强理论,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民主理论,前者以封建思想为指导,后者以西方民主理论为蓝图。两者在中国的实践证明,落后理论的指导并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翻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党先后抛弃了“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西方自由主义理论,通过长期的革命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验证并升华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通过实践证明的真理性的理论体系,为我们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借鉴历史,方能坚定制度自信的锐气。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理性的理性认知。任何制度只要符合国情党情民情,就是好的制度。反之,任何制度只要不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别人再推销都不能“买账”,否则就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从戊戌变法开始,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了对制度的探索。无论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宪政、独裁方案还是地主阶级立宪方案,都证实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和理性设计结合下形成的。长期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知史方能明得失、知进退、涨智慧。正如总书记在信中所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只有真正的尊重历史、正视历史,方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吸收开创美好明天的智慧,真正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历史研究”的长河里探寻“真经”
杨鹍鹏: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研究的基础,也是人类探寻发展规律,充实文明发展卡片记忆的重要手段,通过不间断的深入寻找,汲取历史研究技巧精华,明事理,善决策。
历史研究的基础性体现在历史发展的包容性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史犹如浩瀚的海洋,包容兼纳所有,对错也好,胜负也罢,自有时间和空间来证明。事实上,历史研究的包容性和发展需要的融合是一个道理,包容“不一样”的声音,才会走出“四角方田”的局限思维,做事也才迈得开步子。
历史研究的借鉴功能体现在历史延续的不可复制性、不可逆上。正如古希腊史学家说的那样“一个人从来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发展的每个片段,早已将每名参与者的所思所想定格在了长河里,历史的“拐杖”功能才变得更强大,可以帮助我们规避很多“弯道”,所以,学史懂史不单单是对干部的提升要求,更应成为干部自我涵养的自觉。
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体现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严谨是很多大家治学的要义,历史研究更是如粗,触类旁通固然是种好办法,但在历史研究领域必须有充分的根据做支撑,正所谓“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现下的发展是全社会共同探讨的大命题,作为引领发展的干部,决策科不科学具不具备可行性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干部必须“大胆”与“小心”并用,大胆的扛责,小心的谋划,小心的用权,才能真正学有所用。
历史研究,绝非“从哪儿来”这么简单
袁媛: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沿革,认识变迁进化的因果关系的社科类基础学科。研究历史也就是为了更好“以史为鉴”,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传承世界文化。笔者认为,历史研究,绝非“从哪儿来”这么简单。因为,社会历史是丰富复杂的,所以,历史研究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
历史研究具有科学性。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人身体力行的以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打牢基础、做好铺垫。历史资源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老祖宗用他们的智慧,将生活的经验一点一滴的积累下来,将增强生存本领、提高生活方式的灵丹妙计一点点记载并传承下去。如在我医学领域,有《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给后代的医学研究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因此,历史研究能够“指点江山”,具有科学性。
历史研究具有艺术性。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沿革的探究,让后人了解到人类社会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并将以怎样的姿态迎接辉煌的明天。历史研究将历史定格在那个时代,但将思想和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思想文化这条纽带,将人类共同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凝聚力。不论是华夏文明还是玛雅文明等,以它们独特的历史信息浇灌着后代子孙的心灵,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是智慧的,后人是幸运的。
历史研究具有国际性。历史研究的特殊性决定着研究人类历史这一任务,绝非一朝一夕、一国一地的任务,也绝非“短时功”,而是“长效功”。因此,历史研究呼吁国际合作,呼唤国际交往,通过科学技术的互通有无,通过历史信息的研究创新,更好的了解过去,并预知未来,从而建设和谐美丽的地球村,守护人类的家园。
http://www.rmlt.com.cn/2015/0824/400197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