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晚,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聊城卫星会议进入尾声,在结束了一天的巡游活动之后,几位国内专家坐在了一起。
在此次的会议安排中本来没有这项行程,眼看大会即将结束,大家似乎意犹未尽。
聊城是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的一部分,日前也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后申遗时代,聊城如何借助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号打出自己的品牌,让运河实现华丽的转身,考验着聊城人的智慧。
记者有幸被邀请参加了这次座谈,各位专家伴在聊城美丽的夜景中,为聊城运河文化和遗产的保护利用留下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马骋:华东政法大学文物艺术品市场与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体验”文化比“学习”文化更重要
聊城曾是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漕运发达,百业兴盛,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在马骋看来,和南方相比,山东的运河研究确实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有一点要说的是,聊城尽管有自己的运河研究院对运河文化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也深入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但缺少的则是运河研究的“产业化”, 高校作为运河研究的先头军是没错的,但他认为在加强学术研究的同时一定要向“产业化”研究方面靠拢。
在他看来,目前聊城的机构搭建已经建立,像古城、运河等,也就是大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剩下的就是如何“唱好戏”的问题。
至于如何“唱好戏”,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拿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举例,他说文物是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运河文物一定要是真实的,这一点淮北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做的就非常好,它里面就有很多的文物,而不是一些摆设的东西,要让市民或游客走进去就像是走进了真实的历史一样。
旅游其实是最容易搞的,他说,难的是要想实现“产业化”,那就要把配套的东西搞上去,运河文化“体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他说,一些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再现,可以复原,建立运河文化产业园,让游客和市民置身其中,在吃喝玩乐中完成运河文化的体验,比那些生硬的图片、文字等有趣得多。
他建议,面对水系众多的南方地区,江北水城的“水”字并不一定非常占优势,相反作为“聊城”,在“聊”字上可做的文章却很大,聊城从古至今就流传了很多故事,水浒故事、金瓶梅故事等,我们也可以聊运河故事,总之,“聊”就是“聊天”,就是让游客在和本地市民聊天的过程中把城市的符号宣传出去。

张熙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这次大会已经深深影响了聊城
在这位研究历史的教授眼中,这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聊城设置了卫星会议会场,已经实现了对聊城运河文化的宣传,聊城的名片已经深深刻在了众多参会代表及国内外专家的脑海中。
张熙惟说:“这次大会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相信如果没有这次大会很多人或许根本不会认识聊城,也可能一辈子都会不来到这里,更不可能在这里和众多国内外专家一起聊运河文化,所以说随着大会的召开,它已经开始深深地影响到了聊城。”
“我们去了运河文化博物馆、山陕会馆、傅斯年陈列馆,我们还去了舍利宝塔、鳌头矶、运河钞关,可以说是设身处地地形成了一种感受。尽管这里是卫星会议会场,但这次的经验相信已经让当地政府部门看到了发展方向。”
他说,可以想象,如果主会场设在聊城,让900多名国内外历史文化学家在这里一起聊运河,相信这绝对比做成千上万次的广告效果还要好,这些也将直接给聊城带来了效益。
从这次会议来看,到底能给聊城带来什么,是不可预测的,但从表面上看它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运河古都通过这次会议将很快得到全国的承认,国外专家还要把在这里看到的、听到的带出去,相信不久也会实现商业上的关注。
他也提到,通过运河文化体验,可以更快地让老百姓认可,比如我们可以开放会馆,让老百姓写写毛笔字,制作年画,增加运河文化体验的功能,让文物活起来,搞好博物馆的建设这些都是要做好的。

宋烜: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
运河文化遗产一定要有“真东西”
临清运河钞关位于临清市城区内运河旁,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运河钞关对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发展均具重要价值,是研究漕运历史、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它还是明代万历年间王朝佐反税监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著名小说《金瓶梅》一书中多次描写的一处重要史迹。
运河钞关给宋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钞关也是他见过的保存最完整而且最真实的运河实物资料,这对运河研究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搞运河保护与利用,首先我们的着重点在于“保护”,无论你花了多少钱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没有一座老房子,没有一件真东西是不行的,花钱重建的肯定没有原汁原味的更有价值,老百姓也不会认可。所以说真的东西一定要保留,旧的东西可以修复,但不能大规模地推倒重建。
他认为,研究运河文化就是研究传统文化、水的文化,研究运河文化和研究人类文明息息相关,要保护运河文化,最终目的为更好地利用运河,临清运河文化遗产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保存最完整的。
他也提到,当然运河是活的东西,管理起来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专业角度做好规划,做好长远计划,小的东西要保护,大的格局性的东西要保护。他认为,目前聊城运河遗产的留存还是比较好的,在这方面有深挖提高的空间,力争发展成为精品的运河文化产业。

周平: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看聊城运河要站在世界的高度
在她看来,这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通过这次会议,会给我们的城市发展带来哪些东西,进入后申遗时代,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号会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
周平说,城市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等,首先要确定一个城市存在的优势来做定位,进而做好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一个城市要体现它的历史价值,把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保存下来,保护好利用好,这里面包括它的一些历史遗存、历史文献等,都要完整地梳理保护下来。
具体来说,一个城市的文化包括现代文化、远古文化、民俗文化等,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把远古的和现在的及将来的用一种数字化的东西结合起来,并充分展示,相信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未来青少年的教育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其次要体现它的艺术价值。她提到,目前运河沿岸的一些历史遗存很好地展现了当时的一种艺术骄傲,包括一些桥墩、古建筑等,它们当时的雕刻技术等都是非常高超的。
她拿圆明园举例说,一些东西可以进行修复,一些东西其实是没必要修复的,未修复的文物体现的是一种残缺的美,保持原始状况会让后人更加了解那段历史,体现城市的艺术价值。
再次是要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大运河不仅是临清的、聊城的,其实还是中国的,是全世界的,所以我们研究运河文化就要站在一个新高度,站在世界的角度上去研究中国运河、研究聊城运河,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价值,一下子就把它的高度给拉升了。
最后要实现它的经济价值。她说,资料是一方面,是展示的一个窗口,另外一个就是如何花最少的钱进行建设,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可以把运河沿岸的绿化搞好,要做的就是如何很好地衔接古代和现代,把古代的东西通过一种纽带展示给人们”。
具体来说,可以沿运河设计一些植被,设计一些古代的植被,在这个地方原来有哪些植物,建设成一个文化长廊,这对我们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来说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现在和未来,十分有趣。这样一来也可以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它的经济价值。
她提到,没必要搞大拆大建,要以科学的方式指导,要有大的概念性规划,整体规划。
http://news.lcxw.cn/liaocheng/shehui/20150827/644800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