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史学诺贝尔”为何花落他家?

发布时间:2015-08-28 10:27:58 发布来源:网易2015年08月28日 作者:

  日前,在济南召开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传出消息,法国历史学家塞尔日·格鲁津斯基荣获“国际历史学会—积家历史学奖”,成为自1900年世界历史科学大会创办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幸运儿。圈内学人在庆祝这一新生奖项的颁发的同时,不禁心生疑惑:格鲁津斯基是谁?他在从事着什么研究?这一被誉为“史学诺贝尔”的奖项为何会花落他家?在度娘和谷哥都黯然失色的时候,小编决定挺身而出,试着拨开这层层迷雾。

  塞尔日·格鲁津斯基是谁?

  历史圈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几分神秘,格鲁津斯基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只知道,这位多才多艺的历史学家于1949年出生在法国北部城市图尔宽,那是里尔工业区的中心地带,机械和纺织工业撑起了经济的脊梁。然而,这个工业城市走出去的学者,大半辈子研究的却是工业时代之前的历史,充满着异域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气息。

“史学诺贝尔”为何花落他家?


  说到他的多才多艺,并不是吹拉弹唱的技艺,而是在学术上的全能身手。此番获奖,旨在奖励他在拉丁美洲与外部世界领域的学术成果,但他入门的功夫显然更为冷门。格鲁津斯基曾在法国国立档案学校学习档案和古文字学,这两个学科看似非常冷僻,但却是古典研究安身立命的本事。后来他从事新西班牙城市史、拉丁美洲图像历史和墨西哥思想史的研究,相信都离不开他的这些学术基础。从上世纪70年代前后,他就开始了关于拉丁美洲的探索。格鲁津斯基最先踏入的领域是梅斯蒂索人的图像史,以及图像在现代墨西哥的发展概况。1986年,他在巴黎第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也从单纯的图像史转向了墨西哥土著族群与殖民者关系的研究。也是从这一时期,他从学术的故纸堆中走出,更多关注着拉丁美洲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他陆续出版的几部著作中涉及的不仅是艺术,还有建筑史和宗教史,甚至还有两部新世界征服史。在关注墨西哥的同时,他也逐步接触葡萄牙帝国和巴西的殖民史,这让他得以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他最近的两部著作《你那边几点?》《鹰与龙:16世纪全球化和欧洲征服中美的迷梦》都很好地诠释了他视角的转变,他从墨西哥早期研究中脱身开来,投入到发掘现代化早期美洲与外部世界的关联之中。

“史学诺贝尔”为何花落他家?


  如今,已经身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名誉研究主任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这样要职的格鲁津斯基,对获奖一事已经非常淡然。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现在更愿被称为历史的探索者,研究拉丁美洲,是为了更好理解欧洲乃至世界。

  他写过什么:墨西哥研究者的中国情缘

  格鲁津斯基能够获奖,当然不止归功于他的全球视野,评委们可是要看干货的。格鲁津斯基之所以被看好,是由于他在研究的每个阶段都有拿得出手的著作。1988年,他就用法语出版了一部阿兹特克史,这本书后来被介绍到中国,译为《阿兹特克:太阳与血的民族》,后文将会提到,1992年另一部《阿兹特克帝国的衰亡史》也问世了。198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英文著作《墨西哥高原的人-神:1520-1800年的世纪土著权力与殖民社会》,这也是一本研究殖民地变迁的力作。1993年出版的《征服墨西哥:16-18世纪印第安社会融入西方世界》标志着他转向更广阔领域的研究。2001年出版的《图像之战:从哥伦布到银翼杀手时代的墨西哥(1492-2019)》是对他研究图像史成果的一次总结,相同领域的著作他在1988年以法语出版过。一年之后他又出版了《梅斯蒂索思想:殖民和现代化时代的思想动态》一书。在这之后,就是上文提到的两部著作《你那边几点?》和《鹰与龙:16世纪全球化和欧洲征服中美的迷梦》,关注的焦点都是美洲与世界。

“史学诺贝尔”为何花落他家?


  囿于篇幅和学识,逐一介绍格鲁津斯基的著作不太现实。很巧合的是,这位学者虽然研究拉丁美洲,著作也总有那么一抹东方元素,我们就以此为线索,看看他究竟写过什么。《图像之战》一书的副标题是“从哥伦布到银翼杀手时代的墨西哥”,Blade Runner这部科幻片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其背后的主要投资人就是邵逸夫先生。把哥伦布与华纳电影放在一起,总归有点后现代蒙太奇的感觉,其实他想借此表达的也是一种图像中的历史错乱。西班牙人带着政治目的传教,土著人在宗教画中默默表达反抗。这本书英文版的封面也表达着这样的思想:代表着土著信仰和天主教融合的瓜达卢佩圣母,却有一张玛丽莲·梦露的脸庞,伊比利亚与新世界、传统与现代在此融为一体。《你那边几点?》一书干脆直接取自台湾导演蔡明亮的同名电影。格鲁津斯基写道,之所以选择一部电影为书名,是要表现两个世界的不期而遇,追寻时间与空间鸿沟消失的意义。格鲁津斯基选择了两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地区伊斯坦布尔和墨西哥作为全书的开端,描绘中东与美洲如何相互传闻与想象,继而追问早期的全球化究竟为何物。而《鹰与龙》一书中,中国作为配角之一出现了,他比较了两个征服梦: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和葡萄牙征服中国,探寻两个在时间上处于同一位面在空间上却平行的时间是否有着思想渊源,中国与墨西哥两个被动对象又是否有交集。彼得·伯克为他写的前言中说道,这本书很好地诠释了法国史学界“历史联结”的观念,除了为我们揭开不为人知的史实之外,还引发我们对历史节点的思考。

“史学诺贝尔”为何花落他家?


  尽管格鲁津斯基在中国不为人熟知,但他的著作在2001年就被引入国内。《阿兹特克:太阳与血的民族》这本书,严格说来,只是通俗读物,但格鲁津斯基在此书中将他老本行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每一页都有精美而恰当的配图,将一部阿兹特克史用图像串联起来。除此之外,他还不时表达着这样的观点:阿兹特克与征服者之间上演着一部从冲突到融合、从反抗到接受的历史,这不仅适用于阿兹特克,同样也贯穿在他的墨西哥史和早期全球化研究之中。

  “史学诺贝尔”为何花落他家?

  回到最关键的问题,首届“史学诺贝尔奖”为何要授予他呢?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人文学科的评选中,任何猜测可能都显得牵强附会。格鲁津斯基确实不是名闻世界的大史学家,甚至拉美学界对他都知之甚少。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些过人之处,只能说,格鲁津斯基真的足够“全球化”。

“史学诺贝尔”为何花落他家?


  他在法国受过非常扎实的学术训练,研究的却是殖民地时期的拉丁美洲。近代早期的拉丁美洲一直是被人忽视的角色,其实这里才是真正全球化的地方:欧洲人在这里统治,非洲人在这里劳作,亚洲的货物源源不断到来,而美洲的则输出着各种日后成为菜谱常客的植物,甚至还与阿拉伯世界隔空相互想象。而且在早期的全球化中,拉丁美洲是极为重要的参与者,也是最能直观呈现全球化利与弊的地区。他研究的是殖民地时期的土著,但方法确实新史学的图像证史,把现代史学方法与土著研究结合,也算是开辟一种新路径。何况,他著作中的中国元素也可以视为加分项,东道主的面子还是能起一些作用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从他的学术经历,可以看到一位历史学者的研究由微观而宏观的成长历程,这也许就是他能使众人服膺的关键所在。

http://help.3g.163.com/15/0828/19/B24N315900964JT6.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