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史学 |空间和时间坐标下的中国图景

发布时间:2015-08-28 09:42:54 发布来源:新华社2015年08月28日 作者:任沁沁 刘宝森 王海鹰

8月23日,具有“史学奥林匹克”之称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开幕。  郭绪雷摄影

  在中国举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且有一天时间集中探讨“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过去的21届大会,除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各举办过一届外,其他18届都在欧洲举行。94岁的日本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陈福坡回忆,“直到第17届大会,才有中国人正式在大会发言,东方文化始有被介绍的机会。”
  
  挪威科技大学教授利赛主要研究挪威历史,但他已开始关注中国的朝代以及历史上与各国的交流,“这次会议是我学习的机会”。 

  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梁启超曾经有一个愿望,将来能够邀请世界各国历史学家到中国开大会,一起探讨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未来。
  
  一个世纪后,这个愿望达成了。代表全球史学界最前沿研究水准的2600多名史学家,8月23日至29日,相聚在孔子的故乡——中国山东,展开一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对话。

8月26日,法国学者塞尔日·格鲁津斯基(Serge Gruzinsk)在获奖后发表《当鹰来到龙的国度》演讲。  郭绪雷摄影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为期7天,举办170多场学术活动。这是被誉为“史学界奥林匹克”的学术盛会第一次走进亚洲,并选择中国为东道主。
  
  大会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作为首要议题。如果说,全球视野是认识中国的空间坐标,历史视角就是认识中国的时间坐标。

  求索·东方文明的全球视角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历史研究是其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
  
  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尚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史籍,成书于2100多年前的《史记》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此后,历朝历代都组织编写前朝史,《二十四史》的编纂延续了2000年。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之际,中华民族正面临内忧外患。
  
  1846年,一位叫容闳的中国年轻人,启程赴美学习,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他是最早接触、接受近代启蒙思想的中国人之一。 
  
  容闳把他的经历写成《西学东渐记》,1909年在美国出版,1915年商务印书馆发行中译本,把西方文化、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到中国。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近代启蒙思潮开始激荡古老的中华帝国,“西学东渐”成为推动中国走向近代社会的重要因素。
  
  民族复兴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也包括学术层面。晚清以来,主动寻求融入全球学术体系成为几代学人念兹在兹的“邦国大计”。学政两界领袖均认识到,只有融入国际,才可以真正捍卫中国的权益。
  
  自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起,中国学人就未曾停止过关注、向往与求索,“以预世界之流”。一战后首次跻身近代大国之列,成为中国以大国身份加入国际史学大会的直接动机。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认为,罗伯特·弗兰克提出的“二战始自东方战场,始自中国”这一变化是欧洲史学迈向“全球视野”的一种表现。  

郭绪雷摄影

  1980年,开启改革开放大幕的中国,再次以“和平大国崛起”姿态成为国际历史学会会员国,及至2010年在阿姆斯特丹大会上成功申办2015年大会,这是成立100多年来大会首次在亚洲举行。
  
  “100多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之一就是向西方学习,申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既是上述努力的体现,也是展示中国声音、呈现本土文化的良好机会。”《中国历史评论》主编王育济说。
  
  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关系自此掀开新的一页。“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世界性的战略意义,是中国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文化节点。”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评价。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中国关系演变、交融的历史,也被学界认为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内容丰富而过程曲折的一幕,极具讨论价值。
  
  与其他国际组织不同,100多年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始终对中国、对中国史学界、对中国历史文化怀有诚挚的敬重和热切的期盼。
  
  1937年国际历史学会会长、剑桥大学教授田波烈访华期间,曾以“一生最伟大的时刻”期待中国加入国际历史学会;国际历史学会主席埃德曼、柯卡,秘书长阿维勒夫人等享誉国际的史学家都是中国融入大会的真诚推动者。
  
  “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注,对和平主义的共同认知,是国际历史学会和中国历史研究的共同文化基因。”王育济认为。
  
  参与了中国申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全过程的王育济注意到,东西方间对话的深度和广度正在加强,本届大会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人数和主题论文数量创新高。
  
  “世界对多元文明越来越关注。”王育济说,多年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从欧洲走向欧美,再走向大洋洲,现在走向亚洲,这不仅是地域扩大的过程,更是多元文明交融的过程。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看,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在中西文明的交相辉映中将自身纳入人类文明轨道和全球体系,在以现代性原则对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体系进行重构的同时保有民族特色,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应然路径。

  对话:求同存异彼此观照
  

  最近法国学者在研究二战史时把二战起始时间提前了两年,从以前1939年提前到1937年,这一年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对此评论:“这是欧洲史学界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一种尝试,将为历史学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在很多欧洲人心目中,欧洲历史就是世界历史。对欧洲来说,打破西方中心论,尤其是打破欧洲中心论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说。
  
  来自不同国家的历史学家,在论坛中交流、碰撞;交融、交锋。
  
  在第一天主题会议上,日本学者川岛真在分析中国朝贡体系时引用了一份地图,引起陶文钊的互动。

国际历史学会委员、韩国历史学家林志弦认为,毫无疑问,中国在二战中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这个主要表现在抗击日本侵略者。  郭绪雷摄影

  “我有一个疑问,谁绘制了这个地图,绘制的目的是什么,只是显示出中国的疆域,还是像您提到的也显示中国所谓的国耻?”陶文钊随后引用史实来证明中国当时对于其疆域和朝贡国其实是有着非常清楚的划分。
  
  他告诉记者,分歧能够推动历史学的前进,历史科学大会就是这样一个平台,不同观点在此碰撞、交锋,推动历史学不断发展进步。
  
  历史学作为一门知识是没有国界的。
  
  前来参会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特聘教授塞尔日·格鲁金斯基,早已渴望有机会来到中国。很久以前,他就体会到了早在1530年代西班牙人初涉美洲大地时的那份急迫心情,他们彼时所怀抱的唯一梦想就是穿越太平洋到达这片“秦人”的土地。
  
  而事实上,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发出了邀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的出生地就在距离本次大会举办地不到150公里的古城曲阜。
  
  在中国举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且有一天时间集中探讨“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过去的21届大会,除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各举办过一届外,其他18届都在欧洲举行。94岁的日本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陈福坡回忆,“直到第17届大会,才有中国人正式在大会发言,东方文化始有被介绍的机会。”
  
  挪威科技大学教授利赛主要研究挪威历史,但他已开始关注中国的朝代以及历史上与各国的交流,“这次会议是我学习的机会”。  
  
  本届大会主旨是“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和史观得到空前关注。
  
  尼日利亚的杰伊欧拉博士在大会上主讲“巫术”文化。他的讲述让人们看到了全球地区发展的差距。时至今日,在尼日利亚及非洲很多地区,由于教育等硬软件基础设施的落后,很多人仍对巫术抱有幻想。

8月23日,国际历史学会主席希耶塔拉阐述历史学如何克服“无用论”。 郭绪雷摄影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议程反映了跨国性和全球化的趋势,不同史观的交流能给彼此带来更多启发,将推动国际史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欣喜于这种变化。
  
  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最大历史科学研究中心的中国社科院,也在顺应全球化浪潮,致力于成为沟通东西文明的桥梁。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国际范围内的历史科学发展繁荣,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对话。
  
  “更多地关注人类的多样性和共同价值,世界的一体与文明的传播。”塞尔日·格鲁金斯基指出,唯有打破欧洲优越感与所谓政治正确的陈词滥调,才能促使我们进行反向思维,并激励我们永不停歇地自我反问。
  
  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当人类开始讨论全球化、商品、资本流动等问题时,文化观念、历史观的交流也要进一步提升,全球史的书写主体和方式也要重新定义,不能由欧美扮演唯一角色。
  
  “大会结束后,交流不会停止。”罗伯特·弗兰克说,我们彼此不仅能邮件往来,还有其他的联系方式,“当然,最好是亲身相见,能坐下来,喝杯茶,共进晚餐,知识的交流是无止境的,而友谊是长存的。”
  
  道路·崛起典范融入世界
  
  在创作《鹰与龙》这本书时,塞尔日·格鲁金斯基发现,“如果不了解中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过去,就无法书写历史,哪怕是美洲的历史都下笔为艰”。
  
  今天的世界正在发生巨变,全球史还原了历史景象的厚重性、复杂性、多样性与模糊性。如格鲁金斯基所说,“今天我们在考察欧洲文艺复兴时若无视中国等16世纪地球上的主要行动者,遑论对新世界的思考”。
  
  大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两部综合性学术史著作,《中国历史学30年》英文版、《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百年历程》,以促进国内外的史学交流。

8月25日,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在介绍自己的新书《1937-1947世界大战》。 郭绪雷摄影 

  第一本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研究进程。第二本书倡导构建历史学家的全球共同体,指出史学研究中要超越国界、种族和意识形态带来的偏见。
  
  这只是开放中国的一个表现——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慕兰评价,中国史学界的努力,将太平洋两岸的学者和学术成果更好地融汇在一起。
  
  “既提倡把握中国的发展大势,也注重了解和顺应世界的大势,既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也努力加强同世界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中国近代史专家孙占元说,当代中国选择的发展路径展示了全球视野和博大胸怀。
  
  中国人自古推崇“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600多年前,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涉重洋,写下和平与友谊的历史佳话。70年前,全人类的正义力量并肩作战,中国人民抗日历程长达14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书写了争取独立自由、捍卫正义和平的英雄史诗。
  
  今天,在经济上取得长足进步的中国,除了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政治,也发展文化;不仅强调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也强调文化自信。这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在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这次大会的举办地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孔子、孟子、孙子、墨子、庄子、管子等大思想家在这里开创了百家争鸣、兼容并蓄的学术先河。
  
  西方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中,借鉴吸收了中国的儒学思想,渠道主要是传教士、商人等在中国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西方现代性的形成有贡献作用。”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王学典说。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正在筹备一个学术交流项目,让儒学思想中的“选贤任能”思想和西方的自由主义的“民主选举”、“贤者治国”和“三权分立”做一个比较对话,互鉴学习。
  
  西方科学技术通过全球化在全球传播,但古老的中国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未来是中国的。”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教授阿列克西说,在学术研究、人文学科等领域,兼收并蓄的中国必将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角色。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小约瑟夫·奈提醒人们重视21世纪的国际政治从根本上是软实力的政治。“赢得和平比赢得战争要困难得多,而软实力正是赢得和平的关键。”
  
  富有活力的中国经济发展惠及世界,未来没有人能避免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打交道。自2004年诞生至今,孔子学院总部已经在全世界建立了近500家孔子学院和近1000个孔子课堂,广受欢迎。
  
  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伯纳德·马丁说,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的一个体现。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包容文化,是合作文化,是不战文化,中国兵家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终达到合作。”参会学者赵大雯说,只有当一个社会以博大的胸怀吸纳世界不同文化,以包容的态度鼓励各个领域的自由创新,才能有效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才有可能引领全球化进程。
  
  今天,由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东起亚太经济圈、贯穿亚欧非大陆、西进欧洲经济圈,将深刻改变沿线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面貌与水平。人们相信,植根于中国弘义融利、合作共赢对外交往理念的这个系统工程,将为全球复苏疲软的经济带来信心与利好。
  
  “仁义之邦的中国,以和平崛起融入世界,其引领的抛弃零和思维的合作,将开启一个新的世纪。”玛丽亚塔·希耶塔拉说。  

  (参与采写记者:韩筱婧 娄辰 孙晓辉 王子辰 席敏 滕军伟 袁军宝 吴书光 周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YzNzAyMQ==&mid=207759120&idx=2&sn=213e6a0ff623f24331691ac337501d23&scene=23&srcid=LEuMHvyGFb79oiTc8O7d#rd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