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讯8月25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进入第三天的议程。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在山东大厦接受记者采访,盘点此次大会创下的八个“第一”。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举办,得到政府、学界、民间的广泛关注,这是我没想到的,也是我在国外参会没看到的。”张海鹏表示。在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并对今后史学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致开幕辞,详细讲述了对中国史学研究和对本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期待。“国家领导人对会议的密集关注,是以往很少见的。”
据了解,本届大会注册参会人数2684人,参会者国别达90多个。张海鹏说,“尽管1975年在莫斯科举办历史科学大会时参会人数一度达到3000多人,但国别数量本届是历史之最。”
大会四个主题中“全球视野的中国”、“情感和历史”、“数字化转向”三个主题以往历史大会没有过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列在会议的第一项,分别就不同时期的中国和历史展开了探讨。“世界的目光在看着中国,也看着历史上的中国,这也是以前的历史大会所没有的。”张海鹏告诉记者。
从会议手册的安排来看,本届大会中的各类会议大概有175场,这在历届大会中是最多的。张海鹏介绍,“这些会议当中,中国学者主持的有16场,中国人作为评议人或论文提供人的超过70位,论文明显涉及中国历史的超过90篇。中国学者的参会规模创历史新高。”
本届大会举办同时,还有两场平行会议、六个城市卫星会议同时举行,这一规模也是历届大会从没有过。
于此同时,张海鹏特别指出,今年大会志愿者是一大亮点。据悉,山东大学共组织大学生志愿者760人,其中山东大学招募500名志愿者负责主会场的志愿服务工作,其他相关地市高校招募260名志愿者负责卫星会议会场的志愿服务工作。张海鹏表示,之前参加的几届会议从没见过这么多志愿者,在很多细节的地方做得非常到位,服务很周道,特别是为外国学者提供了及时的帮助。
除此之外,张海鹏透露,此次会议筹办前期即得到山东省政府和财政部的专项经费支持,政府支持表明了其重视学术研究、量力而行创造宽松研究环境的态度。
最后一项“第一”,则是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张海鹏说,“往届大会新闻记者只关注学术的研究,而这次媒体朋友对大会的关注更宽,更深。”
作为中国史学会会长和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申办的推动者、亲历者,张海鹏告诉记者,“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进亚洲、落户中国,是中国史学界的“荣耀时刻”,这一天,让中国史学界等了100多年。而这100年见证了世界历史的风云变迁,中国终于走到了世界史学舞台的聚光灯下。”
http://news.e23.cn/content/2015-08-28/2015082800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