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国际历史 科学大会系列报道
第二期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
宣传片:
一场历史科学的思想盛宴,一次顶尖学者的观点碰撞。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进亚洲,《新杏坛》带您一起直击大会台前幕后,聆听历史学家的精彩观点!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系列报道,新鲜呈现,敬请关注!
2015年8月24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一场主题会议“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在山东会堂举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10多年来首次创新性地设置中国主议题,中国元素也成为了本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一大亮点,在本届大会的175场会议中,由中国学者主持的会议有16场,担当评议人的中国学者有70余人,涉及中国的论文近百篇。可以说,本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启了聚焦中国历史和历史学的先河。
采访:Marjatta Hietala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主席
研究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从中国外部人员的视角中(研究)。本国人对历史的研究重要,外国人对本国历史的研究看法同样重要。在这个主题(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下,本次会议参会外籍人员提交的论文都是关注中国的。
张海鹏 中国史学会会长
盯着历史的中国,为什么?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时的中国。因为现时的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已经提得很高了。那么大家追寻一下,中国的历史是怎么样的,中国是怎么样走到今天这个道路的。这一点,中国历史学的话语权等等,是和中国在现时世界上的地位相匹配的。
王建朗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自古以来,其实中国跟世界的交流非常之多,跟欧洲的,跟东南亚的(国家) 跟藩属国的,中国的发展正是跟这些(国家)广泛地交流里面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对今天的启示是我们应该继续在这种交流中发展。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本届历史科学大会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研究国际委员会专门举办了3场会议,十余位史学专家共同探讨“对二战的不同文化反射”、“亚洲的二战:问题和遗产”等议题,肯定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贡献和地位。
采访: Peter Romijn 荷兰战争与种族屠杀研究所所长
我想中国是第一个与法西斯军事力量对抗的国家,因此,研究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对于西方的学者而言,了解中国在二战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Dieter Pohl 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教授
欧洲或德国的视角往往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二战是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欧洲人往往庆祝1945年的5月8日,然而这只不过是欧洲的胜利。但在此后战争一直持续到9月,这却被我们略过了,这对德国公众以及对战争的记忆而言是一个大问题。
Chantal Kesteloot 比利时战争与现代社会历史研究和档案中心研究员
在二战史研究中我们越来越重视全球视角,那么不忘记世界的这一部分(中国)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欧洲中心论”者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在这之前,“七七事变”及其引发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已经持续两年多。如果考虑1 931年“九一八事变”,战火在中国土地上已经燃烧了八年。在二战结束70年后,国际史学界重新认识到中国卓绝抗战的意义,开始重新界定二战的起点。
采访:Robert Frank 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
中国是二战中第一个受害的国家,这意味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于中国的抗战。二战从1937年开始,持续到1945年结束。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艰难的。因为中国为了争取抗战胜利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70年风风雨雨,硝烟散后,得之不易的和平更值得珍惜。客观审视、回顾那场战争,不仅仅是为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更是为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提供一个重要的镜鉴。
http://v.iqilu.com/sdws/xxt/2015/0906/4256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