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在线(公益记者 石敏)临邑站讯:有这样一个团体,他们青春自信、才华横溢,他们是平凡的大学生,却一直秉承着奉献的信念。暑假里,他们没有眷恋家里的舒适,却选择了成为一名志愿者,分赴祖国最贫苦的地方支教,将自己的青春点燃,为当地的孩子们留下一缕缕清香。他们便是来自山东大学“小树林”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在新学期开学之际,记者对支教团的总负责人及成员进行了专题访问。采访过程中,支教生涯里的一幕幕,总是让人泪水涟涟、感动满满。

山东大学“小树林”支教团成立于2010年,是一个以支教为主、调研为辅的支教类志愿服务组织,已在全国8省11地开展支教活动,共计279人参与支教,1674个山区孩子从中受益。支教团从最初的一两个支教基地的支教队扩展为拥有四川攀枝花、云南玉溪、陕西安康、安徽安庆、山东临沂、重庆酉阳六个长期基地的支教团。支教期间,基础课与特色课平行开设,志愿者们除了承担起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外,还根据个人专业、兴趣特长开展了舞蹈、音乐、折纸、急救技巧等特色课。来自大城市的志愿者们通过个人笔记本电脑、录制影像、下载资料等多种途径帮助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为大山的孩子们打开通往世界的一扇窗。团队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当地留守儿童进行抽样家访,进一步了解学生们的成长经历,走进他们的内心。
前往支教基地的路途漫漫,去往四川、云南的志愿者们甚至要坐五十多个小时的硬卧,舟车劳顿,辗转倒车,到达支教学校,还未来得及休息,就要忙着清扫、整顿、纳生。条件最艰苦的是四川攀枝花支教队:没有电饭锅、电磁炉,志愿者们就自己劈柴烧大锅做饭。宿舍因施工不能用就把教室里的课桌拼起来睡大通铺,即使铺两床褥子还是硌得生疼。借村民家的空地和村委会的房间作为教室,没有桌子,可孩子们还是饱含热情来上课,志愿者们也投入十二分的精力去教。附近没有集市,距最近的镇上也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每天都盘算着柴米油盐过日子,可还是时常断菜。十六个人一顿饭两个菜,夹两筷子便不好意思再夹,靠着一点辣椒酱或酱油消灭一碗白米饭。

志愿者们每天黎明醒来,开始一天的忙碌生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再加上洗衣服、做饭、劈柴、捡柴。支教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温馨。在老师的生日时,孩子们会在漫山遍野里摘了五颜六色的野花送给老师,会在老师们断菜时从自己本来就贫困的家里带来土豆、酸菜和青菜,会在彝族火把节时争着抢着让老师们去自己家里过节,会在欢送会上哭得稀里哗啦。支教团负责人说:“说实话,每年支教虽然很累,但是心中永远充盈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奉献价值的喜悦。孩子们用他们真诚的心灵、淳朴的话语、天真的表情,无时无刻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一名支教队员说:“当被咬的满腿是包、疼痒难耐时,当吃了几天辣椒酱拌米饭、满口溃疡时,心里就动摇了,特别想放弃,但当一群孩子围过来期待而又羞涩地看着我们的时候,心刹那间就软成水了,突然就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情定支教,小树成林。”一个月的时间,志愿者们本着小树林支教团“提高自我,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宗旨在暑假期间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无悔的篇章。简单的生活,简单的人们,简单的处事,变得一切都简单而从容。许许多多感动的事和感动的人让这一旅程成为每一位志愿者美好的回忆,也教会了他们长大与成熟。一位志愿者说:“有人说我们的支教收获的远比奉献的多,是的,这段旅程我收获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这段温馨之旅也将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章,这段旅程教给我如何承担、如何体谅、如何自立、如何成长。”
近年来国家对偏远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给与了很多支持,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山区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齐全、教师配备不充足,还需要国家及发达地区长久的支持和循序渐进的改善。在这个过程中,“小树林”支教团的队员们是几轮选拔出来的最具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志愿者,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和山区孩子们的美好明天。辛勤的汗水、欢乐的笑容,凝聚成难忘的记忆。走过的路、爬过的山、踏过的土、踩过的石,也将永记志愿者们的脚步!天地之大,如果千千万万的大学生投身志愿大军中,山区的孩子将有希望看到更加明媚的天空,这值得我们一起去努力,去追求,去奋斗。
http://mt.sohu.com/20150908/n4206344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