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张熙惟:读书要把书读“活”

发布时间:2015-09-19 16:25:02 发布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张九龙

本报记者 张九龙

  编者按:张熙惟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在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史、齐鲁文化史、中国传统文化史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中国运河文化史》、《齐鲁文化通史》、《封建社会经济史》等作品。近日,张熙惟教授接受齐鲁晚报记者专访,结合他的人生经历畅谈阅读感悟。

  人生追求在于多读
  
  我的读书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山东大学度过的,在山大求学,在山大教书,一晃就是几十年。有的人读书是为了专心做学问,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文凭,但是在我看来,阅读对一个人的发展轨迹有很大影响,多读书可以帮助人开拓眼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来阅读,都应该多读、勤读。

   人生在世,总是要有些追求的,人生为何?追求为何?学问又为何?大概每个人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我个人的理解认识是,人生为追求,追求为学问。当一个人愿意花一生的时间矢志不渝地追求一件事时,便能称得上是大学问、大境界了。

   “人不学,不知道。”我觉得,无论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之路,学习是人生追求的基础。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想要进步,总是要不断地学习,而学习的最简便途径就是阅读。

  比如说,你想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就要多读历史学方面的书;你想成为一名医生,自然需要多读些医学领域的书;你想在商业领域有所建树,就应该多读一些经济学方面的书。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未来的事业中有所建树。

  古人说“读万卷书”是有道理的,阅读是获取知识最便捷的途径。书里面都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多读书可以让人少走很多弯路。有些你困惑很久的问题,也许前人早就在某本书中给出了很好的回答。尤其是那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流传下来的书,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仔细去读。从书里寻答案,就是向前人寻智慧。

  每天进步一点点

  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读书主要靠借书和买书,有时候为了获得一本心仪的书需要大费一番周折。相比之下,现在年轻人获取知识的途径方便多了,网络搜索一键就可以搞定,有了智能手机甚至连电脑都不用。但是社会的阅读氛围却不如以前,能够静下心来默默读几本书的人明显少了,如今的年轻一代,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我经常听到一些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抱怨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其实这都可以想办法克服。只要想读,总会有时间读的。山东大学历史系曾有“八马同槽”的美誉,我有幸聆听过其中一些先生的教诲。老先生们学富五车,白天几乎都在上课,晚上还要搞学术研究,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但他们依然有时间阅读。他们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典籍非常熟悉,有的先生甚至通读过二十四史两三遍,成为校园里的一段佳话。

  其中的诀窍就在于每天都读一点书。我是做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接触古籍较多,起初读起来也是很吃力,当时老师为了督促我们,要求我们每天读一卷书。就拿《宋史》来说吧,是二十四史里面最大部头的,全书共有496卷,大约500万字,堆在那里着实让人头疼,读起来确实需要勇气。但是如果每天读上一卷,大概一个小时就可以,哪怕中间逢年过节偷懒给自己放放假,积累下来,一年半就能通读一遍了。

  万事开头难,其实坚持比开头更难。天天坚持,不出几个月,读书就会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就像到点吃饭、到点上班一样,到点也想读几页书。每天抽出半小时、一小时来阅读,慢慢就上瘾了,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好的习惯值得培养。

  阅读里面有学问

   一说起“学问”,很多人觉得那应该是学者们关心的,其实人生处处皆学问。阅读里面有它的门道,也就是“学问”,怎样阅读才能不断进步、事半功倍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相互切磋。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这就是学问,这话放在阅读上也是适用的。道理越辩越明,几个朋友同读一本书,然后交流一下心得,不仅能相互切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且还能增进友谊,何乐而不为呢?现在社会上有一些读书会、读书沙龙很流行,其实正是起到同样的效果。

  二是独自领悟。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三家提出了“悟”、“修炼”等概念,都是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放在阅读上来说,读一本好书也要用心感悟,要专心修炼,才能掌握其中的要领,明白其中的道理。像孔孟老庄的著作,更要靠自己琢磨、领悟。有的学者每年都要读一遍,依然爱不释手,因为随着一个人阅历的增长,对问题的看法是逐渐深刻和完善的。只要用心去阅读,哪怕每次都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书本上的知识不应该是干瘪枯燥的,图书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够带给我们为人处世的智慧。读史可以明智,《资治通鉴》、《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史学的根基,里面蕴含着古人的大智慧,很值得现代人阅读。如果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话,《书目答问》不失为很好的入门宝典。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