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济南消息(记者张恒)“安格斯·迪顿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大的意义可能在于他会引导更多学者关注贫困问题,”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张海霞博士昨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安格斯·迪顿在减贫问题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主张对于中国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安格斯是计量经济学界牛人,但在张海霞博士看来,安格斯·迪顿此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能更多是因为其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正如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辞所述,授奖是基于其“对消费、贫困与福利领域进行分析所做出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他对贫困问题的研究意义最大。”张海霞博士表示,现时的经济学研究更倾向于关注效率问题,关注富人,也就是所谓的“富人经济学家”,穷人因为没钱没地位而难以获得更多关注,“安格斯·迪顿的获奖可能会成为一个风向标,引导更多学者关注穷人和贫困问题。”
根据张海霞博士对安格斯·迪顿的理解,他在减贫问题上不主张直接给贫困国家和地区以资金和项目援助,因为这种做法对于援助方和受助方都没有好处:就援助方来说,对外援助的资金显然来自纳税人,这会加重纳税人的负担;就受助方来说,直接的资金援助不一定能到达穷人手里,即便能到穷人手里,其影响也非常短暂,而且穷人对钱的使用很可能效率不高。
基于此,安格斯·迪顿反对政府干预,而更倾向于帮助贫困国家和地区建立正常运转的市场,以及辅助市场正常运转的其他机制。“这有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张海霞博士认为,这一主张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实际上是解决贫穷国家和地区“起点公平”的问题。
张海霞博士认为,安格斯·迪顿在减贫问题上的主张对于今天的中国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如何减贫,如何让贫困地区实现内生性的发展,我们或许可以从安格斯·迪顿身上找找灵感”。
http://60.216.0.164:99/html/2015-10/13/content_174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