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12月19日,由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县域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县域居民发展指数’发布会”在济南举行。
由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县域居民发展指数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县域居民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次对全国除港澳台之外几乎所有的县进行的县域评价,对全国1926个县、报告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受数据所限,未对江西省共青城市、西藏自治区双湖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屯市3个县市进行评价)的居民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方面包括收入、教育、和生活质量。测重人均指标,兼顾总量规模效应。
该《报告》研究发现,全国各省的县域发展程度基本上呈东高西低的态势。其中北京、上海、江苏、天津、福建、浙江分列县域居民发展水平前6名。东部地区的上海市的县域生活综合指数远远大于其他地区,但教育综合指数却相对较低;浙江省的县域居民收入综合指数平均值最高,但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值相对较低。北方地区的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列第7名、8名、9名、11名,其中吉林、内蒙和新疆在居民教育程度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而且吉林省的县域居民的收入综合指数、教育综合指数、生活综合指数发展尤为协调。西南地区各省县域居民综合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且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值尤其落后。《报告》认为,县级政府除重视经济发展之外,还应均衡发展当地教育,全面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特别是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经济发达县市,更应当加大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以实现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均等化。
与会学者认为,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积极开展《中国县域居民发展指数》的研究,从居民发展的视角评价全国县域发展的水平。该《报告》首次从人的发展视角来评价县域发展,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之前大多数对县域发展的研究,过于强调经济方面的发展程度,忽视了教育和生活质量等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其评价结果有失偏颇。该研究的结果呈现了收入、教育和生活质量的不同的地理分布规律,发现收入、教育和生活质量,并不是绝对正相关的。由于研究目的是考察居民的发展水平,该项目研究中大量指标都侧重人均指标。考虑到居民福利也受到总量规模效应的影响,尤其是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弱排他性和弱竞争性的公共物品总量供给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指数编制明确考虑了公共财政支出的总量效应,这使得指数能够更加客观地反应居民的发展水平。
http://ex.cssn.cn/zx/bwyc/201512/t20151220_27900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