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莅临活动现场,并现场致辞。(摄影/狄成林)
胡金焱:今天,我们汇聚一堂,共同见证《大道之行》国学讲堂活动的正式启动,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山东大学向主办此次活动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联盟、共青团山东省委和凤凰山东的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1世纪以来,儒家文明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推崇,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孔子热”、“汉语热”、“中华传统文化热”,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是高校的使命所在。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向以文史见长,兼具儒家文明发祥地的地域优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在对校内力量进行整合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校外联合,积极推动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典籍整理研究与文化普及传播,产出了《两汉全书》、《山东文献集成》、《百年易学精华》、《四库存目标注》、《20世纪儒学通志》、《子海珍本编》、《国际儒学发展报告》等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大成文献馆”、“中华文化体验馆”、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等有影响的文化传播交流平台。在国学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通识课的重要内容。在2012年,设立尼山学堂,作为中国古典学术专门人才的校级培养基地,每年从在校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20名左右具有中国古典学术爱好的学生,组建古典学术基地班,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专门的国学培养,是山东大学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
8月份,由山东大学承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圆满闭幕。借此契机,山东大学依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教育方面的深厚积淀,丰富的学科资源和精良的学术队伍,启动“文史复兴”计划,促进学校人文学科的发展。目前,学校正在大力推动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掘儒学的现代价值;继续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战略,推进汉籍合璧与传播工程,发起成立国际汉学联盟。
今天,《大道之行》国学讲堂首场活动走进山东大学,并邀请黄玉顺教授为大家作首场国学讲座,对同学们来说,机会难得。在此,我向同学们提三点希望:
一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自觉鉴赏的能力。要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二是,阅读国学经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养成阅读经典的良好习惯,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做到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立德修身。
三是,弘扬优秀传统,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走出校园,关照当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最后,再次感谢《大道之行》国学讲堂首场活动走进山东大学,预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http://sd.ifeng.com/chinese/yinxiangqilu/detail_2015_12/11/4648076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