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济南1月5日讯(记者 满德利)12月26日,由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以“儒学研究现状检讨与未来展望”为主题的庞朴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兼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国际儒联秘书长牛喜平、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在会上,国际儒联秘书长牛喜平先生高度评价了庞朴先生的社会影响,他认为,庞朴先生在文献学、哲学史、思想史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需要学界进一步领悟与发展。
牛喜平表示,学界一般认为,庞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活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发现和创建“一分为三”的学说,揭示并发展古代的辩证思想。二是提出了“火历说”,不但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影响,而且对世界天文史做出了贡献。第三点,还对马王堆帛书和国典竹木竹简的研究,揭开“四梦五行说”之谜,填补了中国儒学学术史上一段空白。四是推动和引领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和复兴的热潮。
牛喜平认为,庞朴先生的贡献可能远不止这些,庞先生在文献学、简帛学、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历史、中国儒学史乃至天文学史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赞誉,并在第三次世界儒学大会被授予孔子文学奖。 牛喜平还以一个儒学工作者的角度,对庞朴先生的成就和一生行仪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几点看法:
首先庞朴先生的治学的方法和独立的人格精神形成治学的风格,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另外,庞朴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智慧。他重视儒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空白项目研究的做法,为我们系统的组织安排学术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而且庞朴先生对文化问题的重视和阐述应该是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
“‘我们不能白吃饭,在全球化面前一定要有一个保住本民族文化的思想,而且有相应的做法’。这是我看采访他的原话,非常深刻!”牛喜平先生激动地说。
牛喜平认为,现在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过程当中遇到了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庞先生早就发表过见解,他说读经就很好,没必要恢复古礼。庞先生认为儿童读经很好,也应该在教科书中增加更多古典的东西。对于世俗恢复古典的努力,庞先生则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
牛喜平最后表示,庞先生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他的思想具有前瞻性。这得益于他对文化力量深刻的洞见,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思想娴熟的把握。他的许多的深刻的哲学思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学习、领悟,继承和发展。我们追思庞朴先生以及他做出的不平凡的贡献,对我们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庞朴先生1928年生江苏淮阴,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儒藏研究中心总编纂等职。2010年被山东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获当今儒学研究领域最高荣誉“孔子文化奖”。2015年1月9日庞先生在济南逝世,享年86岁。
http://edu.dzwww.com/dzjyxw/sdjx/201601/t20160105_1362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