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锡文等一批学者致力于引领全民阅读的生活风尚。由她发起的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已成为面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文学经典阅读平台,以两年多来一百多场文学讲座、万余人次现场倾听的纪录见证着全民阅读给一个城市带来的改变。
走出书斋关注生活
2013年,谢锡文参与了山东大学教授温儒敏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这个课题让我有了一个从一己之学问趣味转向公众之文学传播的机会。”谢锡文等学者借助课题的研究平台,展开了大量持续性的调查与实证研究,试图了解普通民众真实的“阅读生活”状况。为便于调查,2013年底,谢锡文带领团队创办了一个公益性文学经典阅读平台——文学生活馆,并面向社会开放。“我们的报名系统就是一个问卷系统,据此我们获得了大量的调研数据。”谢锡文告诉记者,调研结果显示,文学经典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对于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普通民众怀有极大的求知热情。“但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谢锡文通过对移动空间中人们使用移动载体进行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移动互联时代,轻阅读、浅阅读构成了碎片时间碎片化阅读的主体。问题的关键在于,阅读者入耳所闻、目力所及,是无聊无趣无知无味的浅俗,还是有益有趣有知有味的精品?可见目前的内容生产急需补位,且必须适应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让碎片阅读不是垃圾阅读、焦虑阅读,让碎片时间可以愉悦身心、怡养性情。
将所学投入公众文学传播
文学生活馆的创办不仅让谢锡文从中发现了大量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更让她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文学术工作者,以学术成果回馈社会的价值感。
谢锡文师从孔范今,深受老师治学之道中的人文情怀与理想所影响。“我一直认为学术学理是民众民生的一部分,人文学术的传播如同科技传播一样,有面向学术圈的层面,也有面向大众的层面。如果有热情的人文学者承担起人文学术的大众传播,不仅有益于良好的大学人文教育环境的形成,也必将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有所助益。”
如何让文学为人们提供精神世界的优质食粮?作为一名文学研究者,谢锡文认为,大学拥有优质的文学教育资源,以其专业而通俗的解读,可以引领普通民众的文学生活,让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感受文学的安宁与温暖,觅得心灵的安妥之所。
依靠文学生活馆,谢锡文做了一系列尝试。他们开展经典讲座,涉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导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及外国文学经典导读等;同时创建了文学生活馆QQ群、文学生活馆微信公众号、文学生活馆网站等,并衍生出“文学生活馆·经典讲座”、“文学生活馆·暑期学校”、“文学生活馆·人文课堂”等一系列文学生活产品,一个围绕文学生活馆而构建的开放性文学社区应运而生。
谢锡文组织的活动引发了越来越多人文学术工作者的共鸣。文学生活馆让古典文学名师进入大众视野,教授们也着力引领听众在众声喧嚣的当下,体味传统文学经典的安宁与静美。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http://www.cssn.cn/xr/xr_rw/xr_mlrwb/201603/t20160323_2934267.shtml
附: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获奖情况

2015年5月 获山东大学首届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

2015年11月 获南方都市报、中国阅读学研究会联合主办首届“华文领读者阅读项目”大奖入围奖
2015年12月 获教育部“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