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立山东大学科学馆
近日,笔者在翻阅山东大学校史资料时,在1934年6月25日的《国立山东大学校刊》中,发现了《本校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一文,这件珍贵的校史资料,揭开了国立山大首届毕业典礼的盛况:“本大学本届毕业实验,已于本月十四日举行完毕。毕业学生共计53人,毕业布告在案。本校成立历经四载,此次为第一届毕业,故于考试结束后,即着手筹备第一届毕业典礼。典礼日期为6月23日上午九时……各来宾及全体教职员学生,均先后入场。后由体育部宋主任(宋君复)领导毕业生,整队而入,全场掌声大起。各毕业生男着黑色制服,女着白色长服,整洁素雅……校长致辞,并代表王教育部长(王世杰)致训词,勉励毕业同学于毕业后,本着在校努力吃苦求学之精神,为国家社会效力。继请沈市长(沈鸿烈)授毕业证书,各毕业生分系依次领受证书,秩序极为严肃。”那天,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致贺电,中央常务委员陈立夫、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等各界来宾百余人亲临现场道贺,山大教职员、全体学生参加了毕业典礼,场面极为壮观。
名流云集 俊才荟萃
1929年6月3日,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复校。他多次称:“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在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接收国立山东大学,被改名为国立青岛大学,杨振声为首任校长。1932年9月,国民政府将国立青岛大学易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杨振声辞职,赵太侔继任校长。
1930年8月,国立青岛大学在青岛、济南两处招考一年级新生176人(后经甄别考试实际录取92人)。9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
杨振声、赵太侔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又分别考取官费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们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 的办学方针,广聘专家学者,使国立山东大学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阵容整齐、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文科有闻一多、梁实秋、黄敬思、张煦、老舍、洪深、丁山等知名教授;理科有黄际遇、蒋德寿、任之恭、曾省、汤腾汉、刘咸、童第周等教授;另有杜光埙、游国恩、张煦、沈从文、傅鹰等等。真可谓:群贤毕至、名流咸集,盛极一时。这些专家教授在教学研究中认真,勇于创新,使学校的学术空气日益高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国立山大首届毕业生臧克家在山东大学八十周年校庆时,曾写过一篇情真意切的祝词《我的祝辞——庆祝母校校庆》,表达了自己1930至1934年在母校读书期间对老师的崇高敬意。其中写道:“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是闻一多先生。英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是梁实秋先生,他是研究莎士比亚的,山大图书馆关于莎士比亚的著作在全国来说也是有点名气的。中文系教师先后教过我的有《楚辞》研究专家游国恩先生、张怡荪先生……还有萧涤非先生,沈从文先生,方令孺先生,著名文学家丁山、闻宥先生,戏剧家赵太侔先生都曾教过我,赵先生教过我英文,后来做了国立山东大学的校长。文学院之外,我也忘不了具有学者风度的理学院院长黄际遇先生,学校请章太炎先生来校讲演,他一直负责招待。化学系的汤腾汉先生,生物系的曾省之先生,都是著名的学者,举国皆知。”
师严道尊 崇尚学问
国立山大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把教学放在首位。由于师资力量较强,水平较高,再加上教授们工作勤奋,态度诚恳,诲人不倦,教学质量甚好。如杨振声、梁实秋、洪深、老舍等教授讲课,内容充实,分析深刻,富有时代气息、生动感人,引起学生广泛兴趣。汤腾汉、童第周、黄际遇、曾省、傅鹰等教授讲课,既有科学先进性,又经过反复实验,有自己的创见,使学生大受启发。1933年秋入读山大化学系,一年后又转学清华的何炳棣回忆说:“当时汤腾汉的定性分析实验课,从工序到难度都超过清华,傅鹰的普通化学课也比清华的普通化学高明得多。”
国立山大对学生学业的管理,一向极为严格,采用了学分淘汰制,而且,淘汰率相当高。国立山大第一届学生有92人,毕业时53人,淘汰率为42%。据王淦昌回忆:“三十年代国立山东大学的学风,较为严谨笃实。教授一律担任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或可符合‘名师出高徒’之谚语。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注重质量,实行学分淘汰制,所以学生都肯勤奋攻读,刻苦上进,形成浓郁的学习风气”。理科学生不是采标本,就是做实验,出来教室就进实验室;文科学生也整日“习诗填词”、“点读古籍”。
国立山东大学的考试制度,分为临时试验、学期实验和毕业试验三种。毕业实验,亦须在会考试场(大礼堂)举行,并由毕业实验委员会办理。毕业实验委员会由教育部指派校内教授及校外专家学者组成,校长为委员长。第一届考试委员会,除本校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各院院长、各系系主任之外,还邀请了严济慈、胡先骕、何思源等参加。据黄际遇在《万年山日记》记载:“1934年6月15日。下午开毕业考试委员会,审定及格者五十五人(实际毕业五十三人)。(国文学系十八人,外国文学系十一人,数学系九人,物理学系四人,化学系八人,生物学系五人。)”由于学校平时对学生学业管理极严,考试时又有严格的规定,使得学生平日无不兢兢业业,刻苦用功。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不能毕业,从而造成很高的淘汰率。“学生在好而不在多,于人数的多寡无关”。杨振声离平赴青就职时,傅斯年曾对他说:“只要你能领导两三个学生走上学问的正路,也便不虚此行了。”
韩复榘给毕业生前九名发奖
1934年6月23日,国立山东大学举行了第一届毕业典礼。6月14日,毕业试验结束后,即着手准备毕业典礼,由理学院院长黄际遇任总招待。据黄际遇在《万年山日记》中记载:“1934年6月23日。今晨举行毕业典礼,谬膺总招待之职,及早出巡礼堂招待室等处布置。九时众宾莅止,行礼如仪,锡训词者:陈隶泰、沈成章、何仙搓、张某(张竹溪)、赵校长及余。午聚餐图书馆,征逐为劳,丑尽方归。”
因来宾众多,因恐拥挤,特在操场搭一宽大彩棚,以作会场。不料是日阴雨连绵,遂临时改于学校大礼堂举行。礼堂正中为主席台,左为新闻记者席,右为教职员席,台前为记录席。座位前数排为来宾席,中为毕业生席,在校同学均坐最后。从《本校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一文中可知,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首先致辞,他勉励毕业同学于毕业后,本着在校努力吃苦求学之精神,为国家社会效力。随后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为53名毕业生授毕业证书,各毕业生分系依次领受证书;并代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奖给毕业生前九名,每人皮包一只,自来水笔一支,金手表一只。计第一名丁金相(外文系)、第二名赵幼祥(化学系)、第三名蔡文显(外文系)、第四名薛傅泗(中文系)、第五名高哲生(生物系)、第六名曾在因(化学系)、第七名冉昭德(中文系)、第八名王聿相(数学系)、第九名许振儒(物理系)。依次颁给后,沈鸿烈还颁给前三名丁金相、赵幼祥、蔡文显书籍多种。以上学生领奖时,无不喜形于色,极感兴奋。
发奖后,陈立夫、何思源、张竹溪、沈鸿烈、黄际遇等相继致词,对于毕业学生勖勉有加。最后毕业生代表蔡文显代表致答辞,感谢各来宾及师长训勉之快,离校后当努力深造。直至午后一时半始于修场,典礼成退席。
据蔡文显的儿子蔡宗周回忆说:“60年代我还见过父亲在山大毕业时发的包和笔呢!包是带按扣棕色的公文包,自来水笔实际上就是一支钢笔,很粗大,是咖啡色,父亲发的金表没见过。父亲对在山大毕业时发的包和笔很珍爱,生前一直珍藏在身边,由于我多次搬家两件宝物已不知去向了。”
除了以上受表彰的学生外第一届毕业生还有臧克家、丁观海(丁肇中父亲)、梁绣琴(梁实秋的妹妹)、王昭建等,后大多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由此可以窥见国立山东大学的教学质量。臧克家曾回忆说:“30年代,青岛是一个荒岛,‘国立青岛大学’成立之后,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立刻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为全国文化界、知识界所注意。”国立山大第一届学生圆满毕业,开启了山大教书育人的新篇章,从此也迎来了她第一个黄金时期。
据悉,毕业典礼后各来宾及教职员以及毕业生至科学馆前摄影留念。只可惜,笔者在山大图书馆、校史馆都没有找到国立山东大学第一届毕业合影这张照片,甚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