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一甲子的等待,山大与青岛再续前缘

发布时间:2016-09-16 07:47:35 发布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王娉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一角。
上世纪30年代的国立山东大学校门。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 娉

今天,位于鳌山湾畔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启用迎新,来自天南海北的千余名莘莘学子将在山大青岛校区,开启他们的求学报国之路。

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从1958年山东大学离青赴济,到58年后山大再度回青办学。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那些记忆就在那里,从未走远。那是山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山大校园里群星璀璨,几乎照亮了中国的大半个夜空,多少文化名人汇集于此,留下了一个时代的背影。

正如老舍先生在他的散文《青岛与山大》里所说的那样:“一个大学或者正像一个人,它的特色总多少与它所在的地方有些关系。”上个世纪30年代的青岛风情,大多是从山大人的笔端流淌而出的。或者可以说,是这座城市的浪漫灵动,勾起了文人墨客的创作情思。青岛的山魂海韵与山大的儒风墨雨相得益彰;山大的文化基因与城市的独特个性,相互滋养。

山大与青岛结缘,他是关键之人——

青岛“不寒不暑”可安心做学问

蔡元培力主将山东大学设在青岛

山大青岛校区的建设风格,依然是经典大学校园的院落式布局,有着浓郁的齐鲁之风,走在青岛校区,湛蓝的天空下,红瓦顶、合围庭院式的教学楼、学生公寓,掩映在芳草萋萋之间,恍如上世纪30年代的初见。

除了建筑风格的传承,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也一脉传承了百年山大的办学章程。

“山大公认的历史起源,是1901年在济南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这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官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山大青岛校友会会长肖黎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当年光绪皇帝御笔亲批的山东大学堂的办学章程:“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

肖黎告诉记者,山大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是因为当年光绪皇帝通告各省要求参照办理的《山东大学堂章程》是中国第一部大学章程,它不仅为山东大学一百多年的按章办学奠定了传统基础,也为当时正在兴起的中国现代大学教育树立了生动的范标。至今,在2014年教育部审议通过的《山东大学章程》的序言里仍有这样的描述:山东大学以“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为办学宗旨。

山东大学堂之后历经停办、重建、合校、更名等变迁。真正与青岛结缘,要从1928年说起。据山大档案馆副馆长耿德良介绍,1928年,北伐军进抵山东,已经创办4年的私立青岛大学因经费断绝而停办,在济南合并了六个专门学校而建立的省立山东大学也因同样的原因停办,但这两所大学却是随后创办的国立青岛大学的前身,在山大历史上占有重要篇章。

有这样一个细节不能不提。当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打算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在筹备过程中广泛征求文人和教育家们的意见,蔡元培认为青岛不仅拥有“不寒不暑”的气候优势,而且远离政治中心,社会稳定,适合学者安心研究学问,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当年,蔡元培先生就颇有远见地认定,青岛一定会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中心。”耿德良说。

1930年9月,接收了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校产的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首任校长是杨振声。两年之后,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接任校长。

1930-1937年,山大迎来黄金时代——

“青岛一日游”留下梁实秋闻一多

众多文学大家在青留下宏篇巨制

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很多人分不清老山大在青岛的校址变迁,以为一直就是现在海大鱼山校区这一部分,你得把它说清楚了。”他认为,理清山大在青岛的“地盘”变化,才能真正理解山大当年在青岛创造辉煌的过程。

据鲁海介绍,当年私立青岛大学的校址是德占时期所建的俾斯麦兵营,它只是现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偏北的一部分,而且没有围墙,直至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时,学校规模也没有扩充,“杨振声当校长时,全校师生只有400多人,规模很小,也不需要太多的教学楼和校舍。”鲁海回忆,1980年作家王林从天津来青,曾邀请他一起回山大转转。王林曾是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学生,也是当时青岛地下党支部的书记,他对母校的描述让鲁海更清晰地了解了这所学校在30年代初的样貌。

虽然这个时期的国立青岛大学规模不算宏大,但校长杨振声思想进步,富有远见,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广聘专家学者。当时,闻一多、黄敬思、黄际遇、沈从文、梁实秋、傅鹰等著名学者均在校任教,教师阵容之豪华在全国大学中屈指可数,学校发展很快,声誉日隆。

据说,当年闻一多、梁实秋并不了解青岛,杨振声去上海邀请时声明,他俩可以先到青岛游览一下,中意的话就留下执教,如不满意绝不勉强。这种“先尝后买”的方式颇具诱惑力,于是有了两位学者的“青岛一日游”。之后,闻、梁二人就分别成为了国立青岛大学的文学院院长、外文系主任。而且,杨振声时代已奠定了文、理、教育学院的教学框架,并且注重联系地方实际,力倡开办海洋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致力于“国立青大则将为海边生物学之中心点”。在他的首创下,国立青大至国立山大乃至如今的海大,海洋科学始终领先国内。

鲁海说,1932年赵太侔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时,创新院系设置,停办教育学院,文、理两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又增设了工学院、农学院(在济南)。之后学校添置了不少图书、仪器,又先后建成了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化学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厂等。不过,这个时候的山大基本还是在齐河路以北(这条路如今大部分已变成海大校园的一部分)。校园占地没有显著扩张,但是人文师资却日益鼎盛。当时,虽然闻一多、梁实秋先后离开,但赵太侔接任后却增聘了老舍、洪深、张玺、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师资阵容更为强盛。一时间,校内人才荟萃,名流云集。

从1930至1937年,是山大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全国海洋学科的奠基人多居于此,文学领域更是群星璀璨。梁实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在这里起步;老舍一生中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这里度过,有126篇(部)作品之多,其中就有《骆驼祥子》、《文博士》、《月牙儿》等耳熟能详的作品;沈从文在这里进入了创作成熟期,《八骏图》的创作原型就来自山大的八位教授;还有洪深的电影剧本《劫后桃花》,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难怪有人调侃,当时在青岛的大马路上一不小心就能碰上一个文人,小巷子里一不留意就能撞到一个作家。

小题)1946年复校后是当时国内系科设置最全面的高校——

“八马同槽” 为山大赢得“文史见长” 盛誉

赵太侔广发英雄贴“借聘”朱树屏创建水产系

1946年山大复校的时候,再任校长的赵太侔发现,一切需要重新开始。因为学生早已并入中央大学,教师在战乱中散落在全国各地自谋生计,原先的校舍变成了美国兵营。

当务之急是收回校舍。鲁海及青岛另一位史学家都向记者提到了一个人,时任国立山东大学复校委员会主任的周钟岐。据介绍,周钟岐受赵太侔委托,四处奔波,反复交涉,落实校舍问题。最终,日占时期的日本中学(现在海大鱼山校区胜利楼、六二楼等场所)作为山大本部和文、理两学院院址,医学院、工学院、农学院也相继在武定路、松山路及城阳等地设立校舍和办公楼。1948年,美军撤走时将老山大校舍归还。赵太侔立即将原俾斯麦军营与日本中学之间的齐河路、蓬莱路两条道路收入校园,至此,山大的鱼山校区连接成片,空前壮大。

“1946年山大复校后院系建设为5院18系,是当时国内系科设置最全面的高校。”耿德良说,赵太侔依靠自己广泛的人脉资源,广发英雄帖,很短时间内就有王统照、赵纪彬、陆侃如、冯沅君、童第周、曾呈奎等人应聘,使复校后的山大师资力量得以迅速加强,基本达到抗战前停办时的水平。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当年赵太侔亲自动笔给各位知名学者发聘书,在山东省档案馆里,留存着当年赵太侔的“英雄帖”厚厚一摞,有上百封之多,信件的开头多以“吾兄、吾弟”称呼,情真意切。

“赵太侔是个有气魄的校长。”鲁海如是评价,因为赵太侔邀请的,都是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者。当时前苏联邀请郭沫若、丁西林去讲学,美国邀请老舍、曹禺去讲学,这四位大家称得上是中国学界的泰斗。赵太侔绝对是大手笔,他邀请丁西林来青担任理学院院长,老舍担任文学院院长,因为老舍一时来不了,赵太侔就先兼任文学院院长,为老舍虚位以待。

上个世纪50年代前后,是山大在青岛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最著名的典故是历史系的“八马同槽”,汇集了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等八位当时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八大教授以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重大学术话题开端发皇,因切中时代变迁而引领中国学术潮流,并由此形成“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并重的学术家风。当时历史系一大批学者合作创办的《文史哲》,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山东大学赢得了“文史见长” 的盛誉,享誉海内外。

世界著名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朱树屏也在这个时期与青岛结缘。1947年,回国任教的朱树屏在云南大学聘期届满时,原本要回到中央研究院,却收到了山大的邀请函。赵太侔托童第周、曾呈奎等人前去游说朱树屏来青执教,朱树屏十分为难。最终,赵太侔想出来一个“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办法,向中央研究院“借聘”朱树屏一年。朱树屏在山大创建和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本科水产系,成立了渔捞、养殖、加工三个专业,为日后海洋生态和水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题)1958年迁校济南,山大离开青岛,留下挥不去的记忆——

母校当年治学严谨令91岁校友难忘

留青的海洋系成青岛海洋科研的发端

被誉为国内海洋学术书刊编辑“第一人”的邓昂,曾是山大1946年复校的首届学生,就读于山大文学院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已经91岁高龄的邓昂在青岛的家中,细细地向记者回忆那美好的大学时光——

“系主任郑成坤是美籍华人,特别严格,要求老师们在系里开会的时候必须说英文,学生们上课提问也必须用英文,搞得不少学生都转系了。我们入学时54人,等到毕业那年,只剩下16人。” 那时的山大治学严谨,却也丰富多彩,郑成坤从外面请来不少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的外籍教师,扩大学生们的选修课,“我们主修英文的,也至少得选修两门其他外语。”至今,邓昂还记得外教沃特斯太太让他们每个人都拿着一面小镜子,边发音边观察自己的口型。

有时候,邓昂也会去选修徐中玉的国文,聆听赵纪彬的《理哲学》,旁听童书业讲解《离骚》,“童教授讲课从来不拿课本或讲稿,一节课50分钟滔滔不绝,信息量很大,我们得全神贯注才能跟得上。”邓老的回忆,是山大当年高质量教学水平的一份佐证。

1958年7月,山东大学划归山东省领导,同年10月奉命迁校济南。

原先毕业后还经常回母校“蹭课”的邓昂,一下子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好像自己成了孤儿一样。”

山大迁校济南之后,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的部分教研组,以及数学、外语等直属教研组的部分人员,组成了山东海洋学院,即如今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一批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如朱树屏、曾呈奎、张玺等人才也都留在了青岛,就职于农业部水产实验所(即今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继续耕耘。对于青岛来说,这是当年山大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时至今日青岛依然在全国海洋科研领域“笑傲江湖”的重要发端。

而1956年从山大独立出来的医学院扩建为青岛医学院,位于江苏路上的原山大附属医院也随之划归青岛医学院。鲁海说,老青岛都喜欢称呼青医为“山大医院”,那是一份印刻在心底挥之不去的记忆。

耿德良向记者透露,2000年浙大一位校领导曾对他感慨:“如果山大当初没有离开青岛,到济南后没有一分为三,现在应该能排名全国高校前五名。”

鲁海更直言:“山大离开青岛,直接导致了城市的文化跌落。”他说,上个世纪60年代,时任青岛市委书记的张敬涛直接批评青岛“没文化”,提出要振兴青岛文化事业。1962年,市文联、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市工人文化宫等几家文化单位联合推出了“文化每周一讲”,希望能用这种方式来一场“文艺复兴”。鲁海慨叹,一所大学的搬离,也带走了风云际会的资源,造成了那段时间青岛的文史空白。幸而,青岛的城市魅力还在,青岛的文化事业蒸蒸日上,青岛的城市文化品牌不断增多,城市的人文内涵和城市美誉度不断得以提升。

2010年8月,山东大学明确提出“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到建校120周年时把山东大学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新的办学目标,山大提出在青岛建设新校区,“构建山东大学系统”,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的新模式。这一愿望获得教育部批准,更得到山东省、青岛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

2012年3月17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奠基典礼隆重举行,这个地处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的新校区,承载起了新一代人的梦想。

今天,山大青岛分校建设已经万事俱备,正敞开胸怀迎接八方学子。山大青岛校区,即将掀开历史的全新一页。

一所名校,一座名城,隔着历史,殷殷期盼,隔着山川,遥遥相望。 山大从未走远,跨域半个多世纪,历经一个甲子的等待,山大与青岛再续前缘,也必将书写新的传奇和辉煌。

http://epaper.dailyqd.com/html/2016-09/16/content_143522.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