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闭关到开放:中国早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
学术研讨会纪实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许倩


泉城济南,金秋时节,秋高气爽。经过近半年的筹备,2016年9月24至25日,由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学理论与文化史研究室联合主办的“从闭关到开放:中国早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翰林大酒店成功举行。

9月2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党委书记周溯源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唐波教授、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孙占元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朱英教授、南开大学王先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左玉河研究员出席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毛锐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多位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专家学者到场参加。唐校长代表山东师范大学首先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以及中国近现代史学位点的情况,希望大家借此机会为学校的发展多提宝贵建议。周书记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致辞,首先对诸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对会议承办方的辛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合作能继续加深,接着详细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研讨主题,简要梳理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艰难历程,并对与会学术论文总体给予高度评价。周书记最后强调,党中央历来对历史研究非常重视,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历程对现今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开幕式结束后的大会首场学术报告,共分两大版块:首先展开的是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探讨。南开大学王先明教授的《从社会运动到学科建设的历史转向——试论“私立乡村建设学院”与民国乡建运动》,将“私立乡村建设学院”放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视野中进行考量,揭示了其特殊的地位和自身独有的特色,史论结合、引人深思。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的《追寻现代中国——从“新中国”话语到“新”中国史》,梳理了近代中国历史研究范式的新陈代谢和变迁,提出既要在历史研究中将中国找回来更要将近代中国找回来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左玉河研究员的《国家资本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本质》清晰辨析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本质和归宿,并就其与国民政府的具体实现效果进行了对照。华中师范大学朱英教授的《研究近代中国制度变迁史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结合史学研究诸多实例,从八个角度全面分析了在中国近代制度史研究中遇到的各种现象。随之,展开大会学术报告第二版块,追思中国早期现代化史研究著名先驱和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奠基者胡滨先生。胡门弟子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孙占元教授以《我是如何跟随胡滨老师学习、做学问的》为题,通过再现胡滨先生培养研究生的细节,与大家分享了胡先生教自己读书做学问的温馨回忆。胡门弟子原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郭大松教授以《心底里的胡滨老师》为题,回忆了胡先生生活工作的诸多细节,将胡滨先生爱国爱家、追求进步、勤俭克己、关爱同事、刻苦敬业、不图虚名的真实形象做成了立体雕塑。最后,山东师范大学田海林教授以《从闭关到开放:胡滨先生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思想解放》为题,根据胡滨先生家庭背景、生平履历及其主要论著,结合20世纪后半期中国近代史学界演进的历史轨迹,对胡滨先生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思想解放上具有引领性的突出贡献做出了实事求是的学术评价。

本次研讨会参会学术论文共计74篇,围绕会议主题,涉及中国早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在24日下午至25日上午整一天的时间里,共计十一次分组讨论分三个会场相继展开,在各组主持人的引导下,先由报告人发表研究成果,再请总评人扼要评论。分组讨论中,不仅与会学者研讨热烈,旁听的青年学生亦参与其中,提问积极,学术气氛十分浓厚。
第一场分组讨论由《安徽史学》主编方英主持,同济大学郭世佑教授、北京大学尚小明教授担任总评人。本组报告人多关注晚清民国政局,其中,暨南大学冀满红教授以裴景福案为中心考察晚清广东地方政府与清政府、澳葡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小见大;安徽大学王天根教授利用新史料,再度检视了开平矿权反覆的历史动因,见微知著;辽宁大学焦润明教授关注清末首次大规模防疫法规的建设,点面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邹小站研究员对清末民初省制问题的争论进行历史考察,横纵兼顾;南京大学闾小波教授立足清末民初立国建政时期论述政治约定与政治秩序,高屋建瓴;河北师范大学霍红伟副教授研究晚清教育转型中传统儒家教官的命运,发人深省。
第二场分组讨论在《抗日战争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高士华研究员主持下,五位报告人就抗日战争史依次发表论见。河北师范大学张同乐教授以禁毒问题折射社会治乱和人心向背,视角新颖;山东师范大学刘志鹏讲师梳理抗战时期华北国民党对中共的策略及活动,史论结合;山东大学徐畅教授运用田野调查、口述史学的方法还原1943年鲁西冀南特大灾荒下的农民生活,说服力强;河北大学范铁权教授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华学艺社”,评价中肯;暨南大学刘永连教授从日本史料看日本势力对西沙群岛的渗透,实证性强;青岛科技大学张运君教授关注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书写,条分缕析。随后,南开大学李金铮教授和山东大学赵兴胜教授进行了总评。
第三场分组讨论由山东师范大学郭大松教授主持,由天津师范大学田涛教授和山东大学胡卫清教授总评。报告人以研究近代中西文化冲突问题为主,其中暨南大学陈才俊教授重新定义了刘廷芳在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山东师范大学陈静讲师揭示出社会控制体系的不同是义和团运动在山东东西部出现两种面向的根源;山东大学崔华杰讲师分门别类探究了登州文会馆与中国高等教育起源间的关系;河北师范大学董丛林教授认为晚清政府办理教案的方针可以用“持平办理”、力求“民教相安”来概括;聊城大学赵树好教授概括出了晚清山东教案赔款“教案多、赔款少”及“列强利用教案攫取权益”的两个特点;枣庄学院孔亭副教授再次重申西学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场讨论中的报告者多选取具体历史人物进行解读。在聊城大学张礼恒教授的主持、北京大学郭卫东教授与河北师范大学董丛林教授的点评下,曲阜师范大学苏明强讲师考证王文韶与盛宣怀家族的关系,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暨南大学刘增合教授跳出财政专史研究的局限,在长时段中对左宗棠西征筹饷问题再研究,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李学通研究员对《抚东奏稿》进行充分解读,尽可能还原了阎敬铭巡抚山东期间的为政理念和心路历程;南京师范大学萧永宏教授立足历史文本梳理王韬和郑观应的交往,在两相比较中呈现出王韬对郑观应思想的影响作用;山东师范大学徐保安副教授详细考证了清末京师仕学馆的学员构成,得出了科举制虽废但影响未除的结论;西南大学王刚讲师将清末部院衙门值日制度放在清末政治制度变迁的大视野中,折射出皇帝对各部院控制力减弱的历史事实。
山东大学徐畅教授主持的第五场讨论,论文显示实证性特点。聊城大学邓广讲师对1948年山东解放区政府面对春荒时的认识及救灾的措施和效果进行考察,留心在历史比较中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山东大学博士生袁博研究1950年《婚姻法》与山东农村的婚姻制度变革,注重分析实际推行的效果及影响;山东大学赵兴胜教授、博士生黄润青结合不同时期对“平鹰坟”事件的构建,强于分析政治动员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天津社会科学院任吉东研究员虽因事未能与会,但其论文以天津为中心考察近代城市粪溺处理与社会生活的演变,善于联系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转型的诸多因素;北京大学尚小明教授从总统府的相关活动中透视中日“二十一条”的交涉,精于利用原始史料还原历史全貌;陕西师范大学张华腾教授分析袁世凯督直与天津城市早期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长于结合具体措施全面呈现历史真实。南开大学王先明教授与河北师范大学张同乐教授随即均逐一对论文进行了点评。
第六场讨论是近代慈善研究的专场,由暨南大学陈才俊教授担任主持人,复旦大学刘平教授和苏州大学朱小田教授进行总评。中国海洋大学蔡勤禹教授概括出民国时期慈善思想有多元性、传承性、包容性的特征;北京理工大学王娟副教授肯定了民国时期对西方慈善监管思想的认知与实践对中国慈善事业近代转型的作用;山东师范大学王林教授认为正是民国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为世界红卐字会的生存和发展留下了较大空间;安徽工业大学明成满教授再现了民国佛教慈善团体的资金来源及监管方式;安阳师范学院许效正副教授通过广州长寿寺毁学事件管窥出清末政府、社会与佛教之间的复杂关系;山东大学胡卫清教授以《彭氏家谱》为个案考察近代基督徒家族,发掘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家族转型中扮演的角色。
第七场的学者多研究近代外交,主持人为华东师范大学和澳门大学茅海建教授,总评人为安徽师范大学欧阳跃峰教授和南京大学闾小波教授。其中,复旦大学刘平教授围绕“曹锡荣案”,研讨上海租界史上中外力量关于法权和治权的博弈;天津师范大学田涛教授在晚清沿海都市社会知识变迁的视角下,检视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聊城大学张礼恒教授通过对英国渲染的“俄国威胁论”的历史考察,拓宽国内近代东亚国际关系史研究的视野;北京师范大学张皓教授梳理“汤姆斯父子入藏”的三个阶段,提出此事件是美国开始插手西藏问题、对藏政策发生转变的标志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张志勇副研究员以中英藏哲界务交涉中的戴乐尔为突破口,呈现清政府、英国、西藏地方三者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山东师范大学刘本森讲师注重华盛顿会议期间中英双方围绕威海卫问题的态度及外交互动,探讨威海卫交收与列强在华租借地、列强在远东局势变化的关系。
第八场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李学通研究员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周育民教授和暨南大学冀满红教授总评,论题涉及面广。山东财经大学谷永清副教授关注1932年霍乱流行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换,反思近代中国防疫建设滞后的原因;新乡学院聂好春副教授梳理林森对比干文化的弘扬,对照其个人品质与比干精神的契合之处;苏州大学朱小田教授横向考察中华职教社对徐公桥的改进试验,发掘其对于现今社会的借鉴意义;湖南师范大学张绍春副教授考证民国时期中国第一个公办火葬场的创办和运营,明确其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中的地位;山东师范大学刘承军讲师正视史语所在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中起到的作用,彰显历史上中外学术互动的实践意义;山东大学方艳华讲师阐释伪满“王道政治”的多重内涵,揭示不同解释主体的利益需求。
第九场报告是近代经济史专场,由暨南大学刘永连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和安徽大学王天根教授担任总评。报告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冯剑副教授分析市场和国家法律制度在天津典权变迁中起到的作用,视野开阔;山东师范大学包爱芹副教授着眼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民经济生活的影响,史论结合;南开大学李金铮教授以学术史的方法梳理近代中国围绕耕地“红线”诸多问题的论争,辨析清明;山东师范大学张世慧讲师揭示近代中国钱债案在商业活动中地位的变化,考证严谨;山东师范大学杨蕾讲师明确20世纪初在日本占领下青岛与大连间轮船航线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图文并茂。
第十场报告多从典型历史人物角度看待近代的转型变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邹小站研究员主持,湘潭大学郭汉民教授和暨南大学刘增合教授总评。华东师范大学和澳门大学茅海建教授立足原始史料,对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进行了重新诠释,思维严整、求证严谨;德州学院张立胜教授以劳乃宣为个例,分析民初士大夫对待西学的态度,突出典型、夹叙夹议;南开大学博士生杜恩义探讨袁树勋在清末山东新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考察全面、评价客观;山东师范大学张登德教授考证与周自齐有关的诸多史事,深化戊戌变法史的研究成果,史料详实、结论可靠;兰州大学刘宝吉讲师通过对刘一梦小说《斗》进行历史解读,发掘近代士绅与社会转型间的关系,选题新颖、引人入胜。
第十一场报告的论文或叙事宏大或考辨细密,由中国海洋大学蔡勤禹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张皓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张华腾教授总评。山东师范大学杜学霞副教授研究时限纵越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横向历数各派别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认识和评价,以期对现今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博士后韩策从民初部院之争的派系根源切入,讨论章宗祥和江庸对民初司法界的改造及其持续影响,并将其定位为当时司法发展的一大转折;上海社会科学院乔兆红研究员着眼近代中国的民众运动,以学术史的方法梳理其研究缘起与理论基础,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的继续展开;上海师范大学周育民教授介绍北华捷报社编的《上海年鉴》的主要内容,汇编了相关重要史料,希图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北京联合大学李自典副教授结合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探析近代中国民政管理机制的初建,结合史实辨析了其利弊得失;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后杨洲选取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军歌为研究对象,充分结合了时代背景,有跨学科研究的特色。

25日下午,首先进行了第二场大会报告。在山东师范大学田海林教授主持下,四位学者先后学术演讲,湘潭大学郭汉民教授是《胡滨先生对洋务运动研究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王也扬研究员是《忆李时岳、胡滨先生兼谈“四个阶梯” 说》、同济大学郭世佑教授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困惑与期待》、胡门弟子安徽师范大学欧阳跃峰教授是《胡滨先生与洋务运动研究》。在这次 “从闭关到开放:中国早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上,这是继开幕式上对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科奠基者和创始人胡滨先生集中追思和专题研究之后的第二场学术报告,对胡滨先生及其辉煌的史学成就是一种应有的学术评价,对胡滨先生所奠基创立的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科继往开来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25日下午的大会报告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王也扬研究员随即主持了大会闭幕式,山东师范大学王林教授对与会学者论文和报告进行了全面总结。王林教授首先用“多”、“高”、“新”三字来概括本次学术研讨会特点,即投稿文章数量多、研讨水平高、学术论题新;接着按照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纪念胡滨先生等研究专题对与会学者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简要综述点评,充分肯定了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水准。最后,王也扬先生代表会议主办方之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对既是主办方之一又负责具体承办会议的山东师范大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宣布会议圆满闭幕。
“从闭关到开放:中国早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既是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继2010年主办“挑战与回应:中国近现代城市开放” 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举办的第二次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术盛会,更是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合作举办的大型学术活动。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双方进一步加深合作开了好头,也非常有利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点在海内外史学界扩大影响力和提升知名度。
在会议筹备及举办过程中,山东师范大学唐波校长、社科处和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安排,中国近现代史学位点全体教师全程参与,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同时,中国近现代史学位点的多位研究生及本科生亦参与到会务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和锻炼,展现出了山东师范大学莘莘学子尊师重道、好学深思、热爱科研、向往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学理论与文化史研究室联合主办的这次“从闭关到开放:中国早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规模大而规格高。因来济南的与会学者中名家如林,为切实推动山东师范大学科研创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9月24日和26日上午,山东师范大学在千佛山校区专门举行仪式,唐波校长亲自出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人事处、社科处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热诚特聘华中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朱英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和澳门大学著名教授茅海建先生这两位教育部“长江学者”为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唐校长分别对两位著名学者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介绍了学校和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的相关情况,期望朱先生和茅先生能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多提宝贵建议、多到学校交流指导工作、多向学校输送优秀博士毕业生。朱先生欣然接受特聘,盛赞了学位点开创者胡滨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突出地位和学术贡献,高度评价了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学位点所取得的学术成绩。朱先生在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经验后,表示愿意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学科发展以及学校示范性大学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茅海建先生也欣然接受特聘,对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奠基和开创者胡滨先生表示崇高敬意,对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科大发展充满期待,并表示愿意为之提供尽心竭力的帮助。茅先生还表示欢迎山东师范大学推荐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到他那里继续深造,他将重点培养。


(注:此图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网http://www.qlshx.sdnu.edu.cn/info/1021/167284.htm)
从2005年之后的十余年来,山东师范大学分为千佛山和长清湖两个校区办学。为了推动长清湖校区的办学水平,乘此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千佛山校区举办之良机,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作为整建制搬迁到长清湖校区的首批五个学院之一,与学校社科处密切配合,周密安排,在会议期间特邀了四位著名学术专家专程光临长清湖校区讲学,使学校的“社科大讲坛”放射异彩。

9月23日晚,第一场学术报告: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朱英先生以《研究近代中国制度变迁史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为题在长清湖校区C101报告厅开讲,报告会由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赵文亮教授主持,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青年教师刘志鹏博士和朱门弟子张世慧博士陪同参加。朱先生结合自身学术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实际经验,首先强调研究近代制度史的价值和意义,即制度变迁是近代中国过渡转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然后,朱先生将研究近代中国制度变迁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概括为“打破近代与古代的时限束缚”、“客观看待影响制度变迁的内因和外因”、“重视国家或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与制度变迁相关的背后各种人物”、“两个‘注重’与两个‘关注’”、“兼顾文本分析与实践考察”、“制度变迁并非全都伴随时间发展而愈趋完善进步”、“不同领域的制度变迁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关联”八个方面,结合近代历史上具体史实和科研心得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诠释,使广大师生在史学研究方法上受益良多。

9月24日晚,第二场学术报告:国务院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委、南开大学著名教授王先明先生在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楼114教室开讲,报告由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赵文亮教授主持,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科点负责人田海林教授和杜学霞副教授等教师陪同参加。王先生主讲《晋绥边区乡村民主建设的历史审视——以1945年的“村选”运动为例》,首先梳理史料,对这一事件进行历史再现,接着对运动中民主建设方式、参选村民的阶层分布、民主参与的广度等民主政治要素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开示了乡村民主建设如何由“运动”转换为“制度”问题的深沉理论思考。这一场学术演讲,听众云集,偌大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王先生报告结束后掌声雷动。田海林教授在总结点评时说,元好问诗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王先生的学术报告是既让我们欣赏绣出的“鸳鸯”更把绣花的“金针”度给了我们,如同道教大宗师吕洞宾下山寻道时特意演示“点石成金”之神奇道术。王先生将近代史上中共边区普通乡村选举的具体典型案例放在近代史上中共乡村民主建政和中外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大视野下,引入民主政治的相关理论进行学术考量,无论是在学术价值的发掘还是在学理层面的构建上,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史论结合、以史鉴今、别有见地,堪称读史治学之鲜活范例,足为我校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师生学习之楷模。

9月25日晚,第三场学术报告:原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全国优秀教师”郭汉民教授在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楼116教室开讲。报告会由历史与社会展学院副院长赵文亮教授主持,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主管教学改革的王新华副处长特地全程听讲,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科点负责人田海林教授和历史教师教育中心主任楼建军副教授等陪同。郭先生结合自己在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推行十年而实效显著的教学改革经验,与广大师生分享了自己“十年磨一剑”而独创的“中国近现代史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第一步是教师在课堂上概要简介课程内容之后为学生们启发性地开列供思考研究的“指导选题”;第二步是激励同学们放手利用学校图书科研资源进行“独立探索”;第三步是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讲授个人研讨心得的“小组交流”;第四步是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讲授个人心得并由教师点评的“大班讲评”;第五步是教师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总评性的 “总结提高”。郭先生不顾年逾古稀连续两天参会研讨并作大会发言的紧张和疲劳,在讲座中一直坚持站立不坐,慷慨激昂,声若洪钟,循循善诱,咳唾成珠,赢得了全场师生阵阵鼓掌和声声喝彩。郭先生演讲结束后,一边热情回答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请教,一边向教务处副处长王新华先生特别签名赠书《走向创新教育——“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推广与应用研究》。田海林教授对郭先生讲座之于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了精彩的学术点评,认为郭先生科研和教学双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民教师”,建议我校应该积极引进郭先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并将其由“潇湘版”在我校推广改造成“齐鲁版”;历史教学论专家楼建军副教授从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视角对郭先生“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给予了高度学术评价并特别鞠躬致敬;王新华副处长对郭先生独创“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赞叹不绝,就“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如何结合我校各学科教学实践进行改造推广和贯彻落实以及由历史学科率先实施提出了热情指导意见,还进一步提出以后将特邀郭先生来本校具体指导。郭先生也热情表示对山东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支持不遗余力!”

9月26日晚,第四场学术报告: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澳门大学特聘教授茅海建先生在长清湖校区C101报告厅开讲。学术讲座由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赵文亮教授主持,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田海林教授及多位青年教师一同到场。本场讲座分为两个部分,茅先生首先就《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作专题报告,他在梳理和检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熟练运用比较史学等方法,结合对梁启超各种文本的缜密考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梁启超戊戌时期的“民主”思想重新进行了学术解读,不仅揭开了康有为梁启超师徒的“民主”思想的渊源和异同,而且揭示了梁启超“民主”思想的实质。茅先生著述等身,此番将最新学术成果与我们进行分享,广大听众甘之如饴。讲座进行到第二个部分,茅先生结合自身史学研究的心得,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学术问题,循循善诱,条分缕析,逐一做出了热诚耐心而妙趣生动的解答,对同学们在史学理念和科研方法上进行了高明的开示和引导,这令广大听众受益匪浅。最后,赵文亮教授代表学院再三表示感谢;田海林教授代表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科点,对拥有等身学术论著和辉煌学术成就以及名扬海内外学术盛誉的茅先生敬礼备至,崇敬有加,以至于感慨高呼“大哉茅公”!茅先生的讲座,是长清湖校区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这一轮学术报告会的盛典高潮和圆满压轴。
【特别致谢】
对为筹备和举办“从闭关到开放:中国早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付出辛勤劳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先生及博士后张德明先生深表感谢!

http://history.sohu.com/20161010/n469871775.shtml